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杆状病毒 | 第13-15页 |
1.1.1 杆状病毒简述 | 第13页 |
1.1.2 杆状病毒的用途 | 第13-14页 |
1.1.3 杆状病毒浸染宿主的机制 | 第14-15页 |
1.2 BmNPV及Bm60的简述 | 第15-16页 |
1.2.1 BmNPV的简述 | 第15-16页 |
1.2.2 orf60基因 | 第16页 |
1.3 蛋白降解途径和p | 第16-23页 |
1.3.1 蛋白降解途径 | 第16-17页 |
1.3.2 p62/SQSTM1调控蛋白降解 | 第17-23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Bm60参与BmNPVODV囊膜的包装 | 第26-37页 |
2.1 材料试剂 | 第26-29页 |
2.1.1 家蚕品系,细胞系,病毒和菌株 | 第26页 |
2.1.2 试剂与抗体 | 第26-27页 |
2.1.3 试剂的配制 | 第27-28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2.2.1 orf60基因的敲除 | 第29-30页 |
2.2.2 polyhedrin的回补 | 第30-31页 |
2.2.3 固定被病毒感染的BmN细胞 | 第31页 |
2.2.4 BmNPVWT和WT-60null多角体粒子的收集 | 第31页 |
2.2.5 纯化WT和WT-60null多角体并获取其基质蛋白和ODV粒子 | 第31-32页 |
2.2.6 多角体基质蛋白和ODV总蛋白的Westernblot分析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2.3.1 WT与WT-60null多角体病毒粒子形态的差别 | 第33-34页 |
2.3.2 VP39及几个ODV囊膜蛋白的检测 | 第34-36页 |
2.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Bm60的自噬分析 | 第37-58页 |
3.1 材料试剂 | 第37-38页 |
3.1.1 细胞系,病毒,质粒和菌株 | 第37页 |
3.1.2 试剂与抗体 | 第37-38页 |
3.1.3 试剂的配制 | 第38页 |
3.1.4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9页 |
3.2.1 目的片段的TA克隆 | 第41页 |
3.2.2 Bm60的定点突变 | 第41页 |
3.2.3 重组质粒、杆粒及病毒的获取 | 第41-48页 |
3.2.4 Bm60及相关突变体的时相Westernblot分析 | 第48页 |
3.2.5 Bm60(K96R)-egfp的荧光分析 | 第48页 |
3.2.6 激光共聚焦实验 | 第48页 |
3.2.7 Bm60的泛素化修饰分析及其与p62的互作分析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3.3.1 Bm60与p62的相互作用 | 第49-51页 |
3.3.2 Bm60的泛素化修饰分析 | 第51-56页 |
3.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宿主蛋白p62的初步研究 | 第58-80页 |
4.1 材料和试剂 | 第58-59页 |
4.1.1 家蚕品系,细胞系,病毒,菌株和质粒 | 第58页 |
4.1.2 试剂与抗体 | 第58页 |
4.1.3 试剂的配制 | 第58-59页 |
4.1.4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5页 |
4.2.1 目的片段的TA克隆 | 第60-61页 |
4.2.2 p62的定点突变 | 第61页 |
4.2.3 重组质粒、杆粒及病毒的获取 | 第61-64页 |
4.2.4 Westernblot分析 | 第64页 |
4.2.5 激光共聚焦实验 | 第64页 |
4.2.6 p62与B.moriUbi、BmUbi、BmLC3、polyhedrin的互作分析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8页 |
4.3.1 过表达p62导致polyhedrin减少 | 第65-67页 |
4.3.2 p62与BmLC3、polyhedrin互作分析 | 第67-70页 |
4.3.3 p62蛋白的Westernblot初步分析 | 第70-74页 |
4.3.4 p62的泛素化修饰分析 | 第74-76页 |
4.3.5 p62与HSC/HSP70、类泛素蛋白NEDD8的共定位分析 | 第76-78页 |
4.4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与的项目 | 第9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