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方案设计 | 第16-21页 |
1.2.1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 第16-1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2.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1-25页 |
1.3.1 区域贸易协定(RTA)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RTAS) | 第21-22页 |
1.3.2 RTAS的组成部分 | 第22页 |
1.3.3 扩展RTAS的范围与缔约方 | 第22-23页 |
1.3.4 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内涵 | 第23-24页 |
1.3.5 服务部门分类的依据 | 第24-2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5-45页 |
2.1 GATS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综述 | 第25-33页 |
2.1.1 多边服务贸易规则的定性分析 | 第25-26页 |
2.1.2 服务贸易新规则和相关议题的定性分析 | 第26-29页 |
2.1.3 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29-30页 |
2.1.4 缔结RTA、RTAS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0-31页 |
2.1.5 评价与总结 | 第31-33页 |
2.2 服务贸易开放政策定量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33-38页 |
2.2.1 直接量化方法及应用 | 第33-36页 |
2.2.2 间接量化方法及应用 | 第36-37页 |
2.2.3 评价与启示 | 第37-38页 |
2.3 服务贸易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8-45页 |
2.3.1 政策成本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 第38-41页 |
2.3.2 既有开放政策推动RTAS扩展的政治经济动因 | 第41-45页 |
第3章 基于RTA的服务贸易开放政策定量评估框架及方法 | 第45-68页 |
3.1 服务贸易新规则的特征 | 第46-55页 |
3.1.1 核心规则的完善 | 第46-48页 |
3.1.2 投资规则的分立与细化 | 第48-50页 |
3.1.3 更加灵活开放的清单模式 | 第50-51页 |
3.1.4 特殊服务部门规范逐渐增加 | 第51-53页 |
3.1.5 与“WTO+”和“WTO-X”贸易政策相交织 | 第53-55页 |
3.2 RTAS协定文本的定量评估框架 | 第55-63页 |
3.2.1 评估领域的选择 | 第55-57页 |
3.2.2 评估条款与核心要件的选择 | 第57-60页 |
3.2.3 构建规则覆盖广度与覆盖深度指标 | 第60-63页 |
3.3 RTAS部门开放清单的定量评估方法 | 第63-67页 |
3.3.1 清单模式比较 | 第63-64页 |
3.3.2 开放承诺分级赋值 | 第64-65页 |
3.3.3 构建部门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指标 | 第65-67页 |
3.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中国RTAS协定文本的定量评估与国际比较 | 第68-107页 |
4.1 中国缔结RTAS的历程与特点 | 第68-72页 |
4.1.1 中国缔结RTAS的历程 | 第68-71页 |
4.1.2 中国缔结RTAS的特点 | 第71-72页 |
4.2 中国RTAS协定文本覆盖广度与深度的比较分析 | 第72-86页 |
4.2.1 协定整体评估结果与特征 | 第72-76页 |
4.2.2 各领域覆盖广度与深度的差异性 | 第76-86页 |
4.3 中国与伙伴方RTAS协定文本覆盖广度与深度的比较分析 | 第86-93页 |
4.3.1 基于经济体的评估和比较 | 第86-89页 |
4.3.2 基于协议的评估与比较 | 第89-93页 |
4.4 扩展RTAS协定文本覆盖广度与深度的比较分析 | 第93-104页 |
4.4.1 基于协议类型的评估与比较 | 第93-101页 |
4.4.2 基于经济体的评估与比较 | 第101-104页 |
4.5 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5章 中国RTAS减让表定量评估及对称性分析 | 第107-136页 |
5.1 中方减让表开放广度与深度的比较分析 | 第107-118页 |
5.1.1 部门与分部门开放广度 | 第107-109页 |
5.1.2 市场准入下的开放深度 | 第109-114页 |
5.1.3 商业存在中的市场准入限制措施 | 第114-118页 |
5.2 中方和伙伴方减让表开放广度与深度的对称性分析 | 第118-128页 |
5.2.1 双方减让表的整体对称性 | 第118-120页 |
5.2.2 双方减让表分提供方式的对称性 | 第120-122页 |
5.2.3 双方减让表重要服务部门的对称性 | 第122-123页 |
5.2.4 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 第123-128页 |
5.3 扩展RTAS部门开放清单的开放深度 | 第128-133页 |
5.3.1 基于经济体的开放深度比较 | 第130-131页 |
5.3.2 基于服务部门的开放深度比较 | 第131-132页 |
5.3.3 基于提供方式的开放深度比较 | 第132-133页 |
5.4 小结 | 第133-136页 |
第6章 关于服务贸易开放政策与缔结RTAS的实证检验 | 第136-164页 |
6.1 计量模型设定与指标构建 | 第136-139页 |
6.1.1 复合开放政策指标的构建 | 第136-137页 |
6.1.2 计量模型设定 | 第137-139页 |
6.2 两经济体缔结RTAS的影响因素 | 第139-157页 |
6.2.1 方法说明 | 第139-140页 |
6.2.2 解释变量含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 第140-147页 |
6.2.3 基准回归与分析 | 第147-154页 |
6.2.4 分组回归与分析 | 第154-157页 |
6.3 两经济体服务贸易政策开放水平异质性与收敛性的影响因素 | 第157-162页 |
6.3.1 解释变量的估计预期 | 第157-159页 |
6.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159-162页 |
6.4 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7章 中国参与RTAS的前景分析与政策建议 | 第164-17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4-167页 |
7.1.1 中国RTAS协定文本的规则覆盖广度和深度均较低 | 第164-165页 |
7.1.2 中方和伙伴方部门开放清单开放广度和深度非对称性特征明显 | 第165-166页 |
7.1.3 两经济体缔结RTAS主要受到服务贸易政策开放总体水平的影响 | 第166-167页 |
7.2 中国及伙伴方RTAS现有格局 | 第167-171页 |
7.2.1 RTAS网络集中汇集在亚太地区 | 第169-170页 |
7.2.2 RTAS网络凸显出若干中心辐射型经济体 | 第170页 |
7.2.3 RTAS网络受到多重治理问题的困扰 | 第170-171页 |
7.2.4 RTAS网络依然留有空白地带 | 第171页 |
7.3 中国进一步参与RTAS的路径选择 | 第171-174页 |
7.3.1 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辐射型RTAS网络 | 第171-173页 |
7.3.2 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南南型RTAS | 第173页 |
7.3.3 缔结南北型高质量跨区域RTAS | 第173-174页 |
7.4 中国进一步参与RTAS的政策建议 | 第174-178页 |
7.4.1 主动对接国际服务贸易新规则以改善覆盖开放广度与深度 | 第174-175页 |
7.4.2 通过RTAS的补充和升级确立对称的开放格局 | 第175-176页 |
7.4.3 合理选择缔约伙伴避免陷入多重治理困境 | 第176页 |
7.4.4 借力高水平BIT促进商业存在优先开放 | 第176-178页 |
附录一: 被评估RTAS基本情况统计表 | 第178-183页 |
附录二: 中国RTAS及扩展协定说明 | 第183-185页 |
附录三: 各RTAS中方减让表分部门开放数量 | 第185-186页 |
附录四: 中国各RTAS承诺部门与入世议定书附件9的比较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8页 |
后记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