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 第18-22页 |
1.2.1 问题提出 | 第18-21页 |
1.2.2 研究价值 | 第21-22页 |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5-4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2.1.1 制造业 | 第25页 |
2.1.2 生产性服务业 | 第25-26页 |
2.1.3 产业协同集聚 | 第26-3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6页 |
2.2.1 产业关联理论 | 第30-32页 |
2.2.2 产业集聚理论 | 第32-36页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36-48页 |
2.3.1 制造业集聚 | 第36-39页 |
2.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第39-43页 |
2.3.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 第43-46页 |
2.3.4 文献评述 | 第46-48页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状 | 第48-89页 |
3.1 京津冀地区概况 | 第48-50页 |
3.1.1 地理资源条件 | 第48-49页 |
3.1.2 地区经济发展 | 第49-50页 |
3.1.3 地区产业结构 | 第50页 |
3.2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联动研究 | 第50-57页 |
3.2.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第51-52页 |
3.2.2 实证分析 | 第52-55页 |
3.2.3 结果讨论 | 第55-57页 |
3.3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联动研究 | 第57-78页 |
3.3.1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分布现状 | 第57-67页 |
3.3.2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现状 | 第67-78页 |
3.4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存在的问题 | 第78-89页 |
3.4.1 产业层面联动存在的问题 | 第79-83页 |
3.4.2 空间层面联动存在的问题 | 第83-86页 |
3.4.3 制度安排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86-89页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第89-113页 |
4.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分析 | 第89-99页 |
4.1.1 基于产业联动的理论分析 | 第89-93页 |
4.1.2 基于空间联动的理论分析 | 第93-97页 |
4.1.3 基于制度安排的理论分析 | 第97-99页 |
4.2 理论假设提出 | 第99-101页 |
4.2.1 基于产业联动视角:投入产出关联与知识外溢效应 | 第99-100页 |
4.2.2 基于空间联动视角:城市规模的交易成本效应与城市间辐射作用 | 第100页 |
4.2.3 基于政府规模视角:政府政策干预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3 空间计量模型 | 第101-102页 |
4.4 范围界定和数据来源 | 第102页 |
4.4.1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界定 | 第102页 |
4.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02页 |
4.5 变量描述 | 第102-105页 |
4.5.1 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度 | 第102-103页 |
4.5.2 解释变量1:投入产出关联 | 第103页 |
4.5.3 解释变量2:知识密集度 | 第103-104页 |
4.5.4 解释变量3:交易成本 | 第104页 |
4.5.5 解释变量4: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 | 第104页 |
4.5.6 解释变量5:政府规模 | 第104页 |
4.5.7 控制变量 | 第104-105页 |
4.6 假设检验及讨论 | 第105-111页 |
4.6.1 普遍回归法(不考虑空间依赖性) | 第105-106页 |
4.6.2 空间计量法(考虑空间依赖性) | 第106-109页 |
4.6.3 结果讨论 | 第109-111页 |
4.7 结论 | 第111-113页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效应 | 第113-131页 |
5.1 产业协同集聚双重效应 | 第113-120页 |
5.1.1 互补效应与挤出效应 | 第114页 |
5.1.2 理论假设 | 第114-117页 |
5.1.3 实证检验与结果讨论 | 第117-120页 |
5.2 产业协同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 | 第120-126页 |
5.2.1 门限回归模型 | 第120-121页 |
5.2.2 变量描述 | 第121-122页 |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讨论 | 第122-126页 |
5.3 产业协同集聚与雄安新区发展 | 第126-131页 |
5.3.1 雄安新区与京津冀的关系 | 第126-128页 |
5.3.2 雄安新区提升产业协同集聚水平 | 第128-129页 |
5.3.3 产业协同集聚助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 | 第129-13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131-14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1-134页 |
6.1.1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不断优化 | 第131页 |
6.1.2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存在显著差异 | 第131-132页 |
6.1.3 产业联动与空间联动构成产业协同集聚内在机理 | 第132-133页 |
6.1.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 第133-134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134-140页 |
6.2.1 优化调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布局 | 第134页 |
6.2.2 协调推进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 | 第134-135页 |
6.2.3 多措并举推进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 第135-140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7页 |
后记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