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2 设备-结构体系的相关问题 | 第11-14页 |
1.2.1 设备-结构体系的计算模型 | 第11-13页 |
1.2.2 设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7页 |
1.3.1 设备-结构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3.2 设备-结构体系的相关试验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4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设备-结构体系分析方法 | 第20-2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时程分析法 | 第20-23页 |
2.2.1 时程分析法基本步骤 | 第20-21页 |
2.2.2 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1-22页 |
2.2.3 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 设备-结构体系的恢复力模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设备位于不同楼层时频率比对设备-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26-60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设备-结构体系的设计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6-30页 |
3.2.1 设备-结构体系的设计 | 第26-29页 |
3.2.2 设备-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 | 第29-30页 |
3.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0-31页 |
3.4 设备位于不同楼层时设备-结构体系的动力响应研究 | 第31-58页 |
3.4.1 设备-结构体系模态分析 | 第32-33页 |
3.4.2 设备位移响应分析 | 第33-40页 |
3.4.3 设备内力(剪力)响应分析 | 第40-47页 |
3.4.4 结构位移及内力(剪力)响应分析 | 第47-53页 |
3.4.5 设备底端输入激励分析 | 第53-58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8-60页 |
第4章 设备连接方式不同时频率比对设备-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0-78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设备-结构体系的选取以及橡胶支座的模拟 | 第60-62页 |
4.2.1 设备-结构体系的选取 | 第60-61页 |
4.2.2 橡胶支座的有限元模拟 | 第61-62页 |
4.3 设备自振频率分析 | 第62-63页 |
4.4 设备动力响应的分析 | 第63-74页 |
4.4.1 柔性连接时设备动力响应分析 | 第63-66页 |
4.4.2 不同连接方式的设备动力响应对比 | 第66-70页 |
4.4.3 不同连接方式的设备塑性变形对比 | 第70-74页 |
4.5 结构动力响应的分析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频率比对设备-结构-土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8-94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设备-结构-土相互作用体系模型 | 第78-81页 |
5.2.1 模型概况 | 第78-79页 |
5.2.2 建模方法 | 第79-80页 |
5.2.3 地基土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 第80-81页 |
5.3 主体结构自振频率分析 | 第81页 |
5.4 设备-结构-土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分析 | 第81-91页 |
5.4.1 设备位移响应分析 | 第82-84页 |
5.4.2 设备内力(剪力)响应分析 | 第84-88页 |
5.4.3 结构位移和内力(剪力)响应分析 | 第88-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