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居住空间与居住生活 | 第10-12页 |
1.3.2 社会互动习俗 | 第12-14页 |
1.3.3 民俗变迁 | 第14-1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5.1 理论视角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调查地概况 | 第19-21页 |
2.1 原村落概况 | 第19页 |
2.2 还建社区概况 | 第19-21页 |
3 撤村建居中人与人的互动 | 第21-33页 |
3.1 群体活动 | 第21-27页 |
3.1.1 人生仪礼 | 第21-25页 |
3.1.2 文化娱乐 | 第25-27页 |
3.2 个体交往 | 第27-32页 |
3.2.1 家族内 | 第27-30页 |
3.2.2 家族外 | 第30-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撤村建居中人与神灵的互动 | 第33-42页 |
4.1 堂屋里的神几龛 | 第33-34页 |
4.2 村湾里的土地庙与祖坟山 | 第34-37页 |
4.2.1 土地庙 | 第34-35页 |
4.2.2 祖坟山 | 第35-37页 |
4.3 宗教活动空间 | 第37-41页 |
4.3.1 佛教 | 第37-38页 |
4.3.2 基督教 | 第38-39页 |
4.3.3 制度性宗教对信徒社会互动的影响 | 第39-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撤村建居中的互动纽带 | 第42-46页 |
5.1 空间纽带 | 第42-43页 |
5.1.1 祖人神、灶神、土地神空间载体的大步退场 | 第42页 |
5.1.2 宗教活动空间的创造 | 第42页 |
5.1.3 地缘的变化 | 第42-43页 |
5.2 其他纽带——血缘、业缘与趣缘 | 第43-46页 |
5.2.1 血缘 | 第43-44页 |
5.2.2 业缘 | 第44-45页 |
5.2.3 趣缘 | 第45-46页 |
6 影响过程 | 第46-56页 |
6.1 建设新的居住空间 | 第46-47页 |
6.2 新的居住空间如何成为新的互动场域 | 第47-53页 |
6.2.1 空间分配 | 第47-49页 |
6.2.2 市场与消费 | 第49-51页 |
6.2.3 大众媒介 | 第51-52页 |
6.2.4 管理与服务机构 | 第52-53页 |
6.2.5 “新”与“变化”的意象 | 第53页 |
6.3 惯习、新的互动场域与新的互动生活 | 第53-5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