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热带及亚热带果类论文--荔枝论文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差异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1 引言第13-22页
    1.1 荔枝产业概述第13页
    1.2 植物体胚发生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荔枝体胚诱导技术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 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学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 生理变化与体胚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5.1 抗氧化相关酶类与多胺氧化酶研究第16-17页
        1.5.2 糖代谢与体胚发生的关系第17-18页
        1.5.3 内源激素变化与体胚发生第18-19页
    1.6 体胚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研究第19-20页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8 研究内容第21页
    1.9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2页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2-23页
        2.1.1 植物材料第22页
        2.1.2 培养基第22页
        2.1.3 主要试剂配制第22-23页
        2.1.4 仪器设备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32页
        2.2.1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与体胚诱导第23-24页
            2.2.1.1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扩繁第23-24页
            2.2.1.2 胚性愈伤组织的体胚诱导第24页
        2.2.2 石蜡制片第24-25页
            2.2.2.1 取样与固定第24页
            2.2.2.2 助染与整染第24页
            2.2.2.3 梯度脱水与浸蜡第24-25页
            2.2.2.4 包埋第25页
            2.2.2.5 修块与切片、展片第25页
            2.2.2.6 脱蜡第25页
            2.2.2.7 观察照相第25页
        2.2.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25-30页
            2.2.3.1 取样第25页
            2.2.3.2 体胚发生过程中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测定第25-27页
            2.2.3.3 体胚发生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类的测定第27-28页
            2.2.3.4 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糖组分测定第28-29页
            2.2.3.5 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内源激素测定第29-30页
        2.2.4 糖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第30-31页
            2.2.4.1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第30-31页
        2.2.5 数据分析第31-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59页
    3.1 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观形态与细胞学变化研究第32-41页
        3.1.1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观形态变化第32-36页
        3.1.2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学结构变化第36-39页
        3.1.3 荔枝体胚发生起源观察第39-41页
    3.2 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第41-54页
        3.2.1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抗氧化相关酶类与多胺氧化酶活性变化第41-44页
            3.2.1.1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第41页
            3.2.1.2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第41-42页
            3.2.1.3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第42页
            3.2.1.4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第42-43页
            3.2.1.5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第43-44页
            3.2.1.6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变化第44页
        3.2.2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第44-48页
            3.2.2.1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吲哚乙酿(IAA)含量变化第44-45页
            3.2.2.2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激动素(KT)含量变化第45-46页
            3.2.2.3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玉米素(ZT)含量变化第46页
            3.2.2.4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赤霉素(GA_3)含量变化第46-47页
            3.2.2.5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水杨酸(SA)含量变化第47-48页
            3.2.2.6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乙烯生成速率变化第48页
        3.2.3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糖组分及糖代谢相关酶类变化第48-54页
            3.2.3.1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淀粉含量变化第48-49页
            3.2.3.2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糖组分变化第49-50页
            3.2.3.3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中性转化酶(NI)活性变化第50-51页
            3.2.3.4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变化第51页
            3.2.3.5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蔗糖合酶(SS)活性变化第51-52页
            3.2.3.6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总淀粉酶(AMY)活性变化第52-53页
            3.2.3.7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变化第53页
            3.2.3.8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β-淀粉酶活性变化第53-54页
    3.3 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量研究第54-59页
        3.3.1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变化第54-59页
            3.3.1.1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中性转化酶(NI)基因表达量变化第54-55页
            3.3.1.2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酸性转化酶(AI)基因表达量变化第55页
            3.3.1.3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蔗糖合酶(SS)基因表达量变化第55-56页
            3.3.1.4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变化第56-57页
            3.3.1.5 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过程中的β-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变化第57-59页
4 讨论第59-66页
    4.1 关于基因型与荔枝体胚诱导的关系第59页
    4.2 关于荔枝体胚发生的起源第59页
    4.3 荔枝体胚发生与生理变化的关系第59-66页
        4.3.1 与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第59-60页
        4.3.2 与内源激素变化的关系第60-62页
        4.3.3 与糖代谢的关系第62-66页
5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缩略词表第75-76页
附录第76-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南杜鹃保育生物学初步研究
下一篇:套袋对油梨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