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杜鹃花论文

海南杜鹃保育生物学初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河岸带植物种群生态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 杜鹃花科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第11-14页
        1.2.1 杜鹃种子萌发第11-12页
        1.2.2 杜鹃扦插繁殖第12-13页
        1.2.3 杜鹃组织培养第13-14页
    1.3 选题依据第14-15页
        1.3.1 研究材料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4-15页
    1.4 课题的创新性与特色第15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6页
        1.5.1 研究内容第15页
        1.5.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6-23页
    2.1 河岸带弯道海南杜鹃种群生态调查第16-17页
        2.1.1 数据采集第16-17页
        2.1.2 空间分布格局及聚集强度第17页
        2.1.3 种群结构第17页
    2.2 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第17-19页
        2.2.1 海南杜鹃种子的采集与保存第17页
        2.2.2 供试试剂与所需设备第17-18页
        2.2.3 试验方法第18页
        2.2.4 培养条件第18页
        2.2.5 数据统计第18-19页
    2.3 海南杜鹃扦插繁殖第19-20页
        2.3.1 试验区概况第19页
        2.3.2 试验材料第19页
        2.3.3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3.4 统计指标第20页
    2.4 海南杜鹃组织培养第20-22页
        2.4.1 试验材料第20页
        2.4.2 基本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20页
        2.4.3 外植体消毒第20页
        2.4.4 诱导培养基筛选第20-21页
        2.4.5 增殖培养基筛选第21页
        2.4.6 壮苗培养基筛选第21页
        2.4.7 生根培养基筛选第21-22页
        2.4.8 驯化移栽第22页
    2.5 数据处理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43页
    3.1 河岸带弯道海南杜鹃种群生态调查第23-33页
        3.1.1 河岸带弯道海南杜鹃空间分布格局与聚集强度第23-27页
        3.1.2 海南杜鹃种群结构第27-33页
    3.2 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第33-35页
        3.2.1 浸种对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3页
        3.2.2 赤霉素处理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3-34页
        3.2.3 pH对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4页
        3.2.4 基质对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4-35页
    3.3 海南杜鹃扦插繁殖第35-38页
        3.3.1 基质对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的影响第35页
        3.3.2 激素种类和浓度对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的影响第35页
        3.3.3 处理时间对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的影响第35-38页
    3.4 海南杜鹃组织培养第38-43页
        3.4.1 诱导培养基筛选第38页
        3.4.2 增殖培养基筛选第38-40页
        3.4.3 壮苗培养基筛选第40-41页
        3.4.4 生根培养基筛选第41-42页
        3.4.5 移栽驯化第42-43页
4 讨论第43-50页
    4.1 河岸带弯道海南杜鹃种群生态调查第43-45页
        4.1.1 河岸带弯道海南杜鹃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第43-44页
        4.1.2 河岸带弯道海南杜鹃种群年龄结构第44页
        4.1.3 保护与利用的建议第44-45页
    4.2 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第45-46页
        4.2.1 浸种对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5页
        4.2.2 赤霉素处理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5-46页
        4.2.3 pH对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6页
        4.2.4 基质对海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6页
    4.3 海南杜鹃扦插繁殖第46-48页
        4.3.1 基质对扦插效果的影响第46页
        4.3.2 植物激素对扦插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4.3.3 激素浓度对扦插效果的影响第47页
        4.3.4 处理时间对扦插效果的影响第47-48页
    4.4 海南杜鹃组织培养第48-50页
        4.4.1 外植体消毒第48页
        4.4.2 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第48-49页
        4.4.3 活性炭的作用第49页
        4.4.4 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第49-5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0-53页
    5.1 主要结论第50-52页
        5.1.1 河岸带弯道两侧海南杜鹃分布和种群动态存在明显差异第50页
        5.1.2 有效提高海南杜鹃种子的萌发率第50页
        5.1.3 有效提高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率第50-51页
        5.1.4 建立较完整的海南杜鹃快速繁殖体系第51-52页
    5.2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个人简介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杧果MiPAO和MiRCCR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果皮叶绿素降解中的作用
下一篇:2个荔枝品种体胚发生差异机制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