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光频梳的产生与高重频微腔光频梳的发展 | 第11-20页 |
1.1.1 光频梳的历史演变 | 第11-17页 |
1.1.2 高重频微腔光频梳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19页 |
1.1.3 微腔光频梳产生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2 高重频微腔光频梳的应用 | 第20-24页 |
1.2.1 天体摄谱仪波长校准 | 第21-22页 |
1.2.2 脉冲整形和光学任意波形产生 | 第22-23页 |
1.2.3 太比特量级相干光通信 | 第23-24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微腔光学特性与克尔光频梳产生理论模型 | 第26-57页 |
2.1 描述光学微腔的主要光学参数 | 第26-29页 |
2.1.1 品质因子和光子寿命 | 第26-27页 |
2.1.2 自由光谱范围和精细常数 | 第27-28页 |
2.1.3 有效模场面积和非线性系数 | 第28-29页 |
2.2 光学微腔的色散特性 | 第29-35页 |
2.3 泵浦激光与光学微腔之间的耦合 | 第35-41页 |
2.4 光学微腔中光场非线性演化及光频梳产生理论模型 | 第41-55页 |
2.4.1 光场非线性演化方程及其归一化 | 第41-46页 |
2.4.2 微腔系统的稳态连续光场状态 | 第46-49页 |
2.4.3 调制不稳定性过程及其参量增益 | 第49-53页 |
2.4.4 基于调制不稳定性过程的微腔光频梳产生 | 第53-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负色散光学微腔中光场的非线性演化机理与梳状光谱产生理论研究 | 第57-7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3.2“图灵环”型光场分布与亮孤子脉冲光场的产生 | 第58-63页 |
3.3 三阶色散作用下色散波的辐射 | 第63-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正色散光学微腔中光场的非线性演化机理与梳状光谱产生理论研究 | 第71-82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71-72页 |
4.2“图灵环”型光场产生与其梳状光谱的稳定性 | 第72-74页 |
4.3 暗脉冲类型光场产生与梳状光谱特性 | 第74-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双色泵浦微腔光频梳产生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 | 第82-92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2-83页 |
5.2 双色泵浦微腔光频梳产生方法 | 第83-90页 |
5.2.1 双色泵浦微腔光频梳产生的理论模型 | 第83-84页 |
5.2.2 双色泵浦微环腔光频梳产生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 | 第84-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92-96页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92-93页 |
6.2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附录A 插图和表格索引 | 第105-108页 |
附录B 符号与缩略词 | 第108-11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