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岛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珊瑚补充量的调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大洲岛海域概况 | 第9-10页 |
1.2 大洲岛海域研究状况 | 第10页 |
1.3 浮游生物和珊瑚概况 | 第10-18页 |
1.3.1 浮游生物的定义 | 第10-11页 |
1.3.2 浮游植物 | 第11-14页 |
1.3.2.1 浮游植物的概念 | 第11页 |
1.3.2.2 浮游植物的生态意义 | 第11-12页 |
1.3.2.3 浮游植物的影响因素 | 第12页 |
1.3.2.4 赤潮 | 第12-13页 |
1.3.2.5 浮游植物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浮游动物 | 第14-15页 |
1.3.3.1 浮游动物的概念 | 第14页 |
1.3.3.2 浮游动物的生态意义 | 第14页 |
1.3.3.3 浮游动物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1.3.3.4 浮游动物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4 浮游生物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15-17页 |
1.3.4.1 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1.3.4.2 浮游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16页 |
1.3.4.3 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相互影响 | 第16-17页 |
1.3.5 石珊瑚 | 第17-18页 |
1.3.5.1 石珊瑚的概念 | 第17页 |
1.3.5.2 石珊瑚的生态意义 | 第17页 |
1.3.5.3 石珊瑚的补充量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4页 |
2.1 采样点 | 第19-21页 |
2.1.1 浮游生物的采样点设置 | 第19-20页 |
2.1.2 珊瑚补充量的调查区域设置 | 第20-21页 |
2.2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 第21-24页 |
2.2.1 浮游植物采集和计数 | 第21页 |
2.2.2 浮游动物采集和计数 | 第21-22页 |
2.2.3 优势种的计算方法 | 第22页 |
2.2.4 群落特征指数评价水质状况 | 第22页 |
2.2.5 珊瑚覆盖率的调查方法 | 第22-23页 |
2.2.6 珊瑚补充量调查计数的方法 | 第23-24页 |
3 调查结果 | 第24-52页 |
3.1 浮游植物 | 第24-39页 |
3.1.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 第24-28页 |
3.1.2 赤潮和有毒藻类 | 第28-31页 |
3.1.3 浮游藻类的时空分布 | 第31-33页 |
3.1.4 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 | 第33-35页 |
3.1.5 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和优势度 | 第35-36页 |
3.1.6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 第36-38页 |
3.1.7 浮游植物评价水质状况 | 第38-39页 |
3.2 浮游动物 | 第39-49页 |
3.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 第39-43页 |
3.2.2 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 | 第43-45页 |
3.2.3 浮游动物的细胞密度 | 第45-46页 |
3.2.4 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和优势度 | 第46-47页 |
3.2.5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 第47-48页 |
3.2.6 浮游动物评价水质状况 | 第48-49页 |
3.3 珊瑚补充量调查 | 第49-52页 |
3.3.1 珊瑚覆盖率调查 | 第49-50页 |
3.3.2 珊瑚补充量调查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4.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52页 |
4.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 第52-53页 |
4.3 珊瑚补充量调查结果 | 第53-54页 |
4.4 与历史调查结果比较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