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4-23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20-23页 |
2 X波段航海雷达对海表面成像的理论模型 | 第23-37页 |
2.1 海浪模型 | 第23-24页 |
2.1.1 Longuet—Higgins线性海浪模型 | 第23-24页 |
2.1.2 双尺度模型 | 第24页 |
2.2 电磁散射模型 | 第24-34页 |
2.2.1 三种基本近似方法 | 第24-28页 |
2.2.1.1 Bragg散射 | 第24-25页 |
2.2.1.2 微扰法 | 第25-27页 |
2.2.1.3 双尺度方法 | 第27-28页 |
2.2.2 X波段航海雷达回波的简单模型 | 第28-33页 |
2.2.2.1 雷达散射模型 | 第28-30页 |
2.2.2.2 对数放大的回波信号 | 第30-31页 |
2.2.2.3 阴影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3 其它散射机理 | 第33-34页 |
2.3 X波段航海雷达对海表面成像调制 | 第34-36页 |
2.3.1 流体动力学调制 | 第34页 |
2.3.2 轨道调制 | 第34-35页 |
2.3.3 倾斜调制 | 第35页 |
2.3.4 阴影调制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X波段航海雷达测波系统 | 第37-53页 |
3.1 硬件设计 | 第37-44页 |
3.1.1 雷达平台的选择 | 第38-40页 |
3.1.2 雷达回波图像数据截取 | 第40-42页 |
3.1.3 数据采集卡 | 第42-44页 |
3.2 软件设计 | 第44-52页 |
3.2.1 编程语言与编译器的选择 | 第44-45页 |
3.2.2 功能模块 | 第45-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经典反演算法的不足与改进 | 第53-92页 |
4.1 经典浪流反演算法 | 第53-70页 |
4.1.1 X波段航海雷达图像预处理 | 第53-57页 |
4.1.1.1 衰减修正 | 第53-57页 |
4.1.1.2 坐标变换 | 第57页 |
4.1.2 表层流信息反演 | 第57-62页 |
4.1.2.1 近表层流定义 | 第57-58页 |
4.1.2.2 海浪色散公式 | 第58页 |
4.1.2.3 谱分析 | 第58-59页 |
4.1.2.4 表层流反演公式 | 第59-61页 |
4.1.2.5 去除混叠效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4.1.3 海浪信息反演 | 第62-66页 |
4.1.3.1 色散关系滤波 | 第62-63页 |
4.1.3.2 调制传递函数 | 第63页 |
4.1.3.3 有效波高提取 | 第63-65页 |
4.1.3.4 海浪谱及参数提取 | 第65-66页 |
4.1.4 经典浪流反演算法的改进 | 第66-70页 |
4.1.4.1 消除雷达扫描延迟影响 | 第66页 |
4.1.4.2 动态阈值滤波新方法 | 第66-68页 |
4.1.4.3 极坐标海流壳法 | 第68-70页 |
4.1.5 经典浪流反演算法流程图 | 第70页 |
4.2 经典阴影反演浪高算法 | 第70-90页 |
4.2.1 经典阴影反演浪高算法的提出 | 第70-72页 |
4.2.2 阴影反演浪高几何模型 | 第72-73页 |
4.2.3 经典阴影反演浪高算法的步骤 | 第73-84页 |
4.2.3.1 阴影识别 | 第73-82页 |
4.2.3.2 基于阴影分布反演海浪均方根斜率 | 第82-83页 |
4.2.3.3 海浪均方根斜率反演有效波高 | 第83-84页 |
4.2.4 经典阴影反演浪高算法的模型讨论与修正 | 第84-90页 |
4.2.4.1 模型讨论 | 第84-88页 |
4.2.4.2 模型修正 | 第88-9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5 IFFT阴影反演浪高算法 | 第92-98页 |
5.1 逆傅里叶变换与新海浪图像序列 | 第92-94页 |
5.2 IFFT阴影反演浪高算法步骤 | 第94-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波束形成浪流反演算法 | 第98-113页 |
6.1 新算法的提出 | 第98页 |
6.2 波束形成介绍 | 第98-100页 |
6.3 波束形成估计有向浪高谱 | 第100-104页 |
6.3.1 数据重构 | 第100-101页 |
6.3.2 波束形成估计与阵列选择 | 第101-104页 |
6.4 表面流反演 | 第104-106页 |
6.5 波束形成浪流反演算法的优点 | 第106-108页 |
6.6 仿真验证 | 第108-11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7 X波段航海雷达实验结果验证 | 第113-122页 |
7.1 实验介绍 | 第113-114页 |
7.2 数据分析 | 第114-12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8 总结和展望 | 第122-125页 |
8.1 总结 | 第122-123页 |
8.2 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