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绝缘子检测机器人变胞移动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绝缘子检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内发展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外发展现状第17页
    1.3 变胞机构的发展现状第17-19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绝缘子变胞检测机器人机构构型设计及运动学分析第21-33页
    2.1 变胞检测机器人工作环境第21-22页
    2.2 变胞检测机器人爬行作业要求第22页
    2.3 变胞检测机器人机构构型的确定第22-25页
        2.3.1 移动机构构型第22-23页
        2.3.2 导向机构构型第23-24页
        2.3.3 检测机构构型第24页
        2.3.4 总体机构构型第24-25页
    2.4 变胞检测机器人爬行的工作原理第25-27页
    2.5 变胞移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第27-32页
        2.5.1 绝缘子结构参数及建模第27-28页
        2.5.2 移动机构的运动学方程第28-30页
        2.5.3 移动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第30-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基于等效阻力梯度模型的构态变换的随机性分析第33-53页
    3.1 构态变换方式第33-35页
        3.1.1 几何约束变胞第33-34页
        3.1.2 结构限定变胞第34-35页
        3.1.3 力约束变胞第35页
    3.2 等效阻力梯度第35-39页
        3.2.1 运动循环图第35-37页
        3.2.2 等效阻力梯度模型第37-38页
        3.2.3 影响等效阻力梯度的因素第38-39页
    3.3 变胞移动机构的受力分析第39-45页
        3.3.1 移动机构的静力学分析第39-41页
        3.3.2 移动机构处于第一构态时的动态静力学分析第41-44页
        3.3.3 RRR杆组的动态静力学分析第44-45页
    3.4 变胞移动机构的随机构态分析第45-50页
        3.4.1 随机构态的产生第45-46页
        3.4.2 改变主动杆转速时的等效阻力梯度分析第46-47页
        3.4.3 改变杆长时的等效阻力梯度分析第47-48页
        3.4.4 外力作用时的等效阻力梯度分析第48-49页
        3.4.5 外力矩作用时的等效阻力梯度分析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4章 绝缘子检测机器人变胞移动机构的结构设计与分析第53-65页
    4.1 移动机构主要构件结构设计第53-59页
        4.1.1 驱动部分的结构设计第53页
        4.1.2 卡爪的结构设计第53-54页
        4.1.3 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设计第54-56页
        4.1.4 凸轮体的结构设计第56-57页
        4.1.5 导向杆的结构设计第57页
        4.1.6 框架的结构设计第57-59页
    4.2 关键零部件的静强度分析第59-64页
        4.2.1 卡爪的静强度分析第59-61页
        4.2.2 连杆的静强度分析第61-62页
        4.2.3 销轴的静强度分析第62-63页
        4.2.4 框架的静强度分析第63-64页
    4.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绝缘子检测机器人变胞移动机构动力学分析第65-73页
    5.1 动力学方程的建模方法第65-68页
        5.1.1 Newton-Euler法第65-66页
        5.1.2 旋量法第66页
        5.1.3 Kane方法第66-67页
        5.1.4 Lagrange方法第67-68页
    5.2 变胞移动机构动力学方程建立第68-70页
    5.3 变胞移动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第70-72页
        5.3.1 质量对机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0-71页
        5.3.2 杆长对机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6章 绝缘子检测机器人变胞移动机构动态仿真分析第73-93页
    6.1 虚拟样机技术第73页
    6.2 变胞移动机构攀爬仿真前准备工作第73-79页
        6.2.1 材料属性的确定第74-75页
        6.2.2 添加运动副第75-76页
        6.2.3 添加接触约束第76-78页
        6.2.4 添加驱动第78-79页
        6.2.5 仿真运行参数设置第79页
    6.3 悬垂绝缘子串仿真分析第79-86页
        6.3.1 位移曲线分析第79-81页
        6.3.2 速度曲线分析第81-83页
        6.3.3 加速度曲线分析第83-84页
        6.3.4 受力曲线分析第84-86页
        6.3.5 电机转矩分析第86页
    6.4 水平绝缘子串仿真分析第86-92页
        6.4.1 位移曲线第87页
        6.4.2 速度曲线第87-89页
        6.4.3 加速度曲线第89-90页
        6.4.4 受力曲线第90-92页
    6.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7.1 结论第93-94页
    7.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附录: 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情况第103页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3页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03页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MU融合的视觉SLAM研究
下一篇:盾构机换刀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