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Fe-MIL-101和Bi2Ti2O7/TiO2光催化还原水体中六价铬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3页
    1.1 工业废水中的铬污染及处理技术第9-13页
        1.1.1 铬的来源及危害第9-10页
        1.1.2 含铬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0-13页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简介第13-18页
        1.2.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4-16页
        1.2.2 以铁离子为中心金属离子的MOFs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 钛酸铋系列材料研究背景第18-20页
        1.3.1 p-n型异质结第18-19页
        1.3.2 钛酸铋系列材料第19-20页
    1.4 论文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0-23页
        1.4.1 选题意义第20页
        1.4.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0-23页
第二章 材料合成与表征第23-37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实验所用的试剂和仪器第24-25页
        2.2.1 实验试剂第24-25页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5页
    2.3 材料的合成第25-26页
        2.3.1 Fe-MIL-101的合成第25-26页
        2.3.2 Bi_2Ti_2O_7/TiO_2的合成第26页
    2.4 材料的表征第26-33页
        2.4.1 粉末X-射线衍射(XRD)第26-28页
        2.4.2 N_2等温吸附-脱附测试(BET)第28-30页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EDS能谱分析第30-32页
        2.4.4 紫外可见漫反射第32-33页
    2.5 六价铬的吸附和光催化第33-34页
        2.5.1 实验步骤第33-34页
        2.5.2 实验结果的测定第34页
    2.6 六价铬检测标准及原理第34-36页
        2.6.1 方法原理第34页
        2.6.2 溶液的配制第34-35页
        2.6.3 样品的测定第35页
        2.6.4 校准曲线的绘制第35-36页
    2.7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实验第36-37页
第三章 Fe-MIL-101光催化还原六价铬第37-49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页
    3.3 实验结果讨论第38-46页
        3.3.1 Fe-MIL-101的加入量对光催化还原六价铬的影响第38-40页
        3.3.2 Fe-MIL-101光催化性能随铬溶液初始浓度的变化第40-41页
        3.3.3 不同牺牲剂对Fe-MIL-101光催化还原六价铬的影响第41-42页
        3.3.4 不同光源对Fe-MIL-101光催化还原六价铬的影响第42-44页
        3.3.5 催化剂重复利用结果第44-45页
        3.3.6 反应前后材料表征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9页
第四章 Bi_2Ti_2O_7TiO_2光催化还原六价铬第49-59页
    4.1 引言第49-50页
    4.2 实验方法第50-51页
        4.2.1 光催化实验第50-51页
    4.3 实验结果讨论第51-56页
        4.3.1 Bi_2Ti_2O_7TiO_2光催化性能随初始浓度的影响第51-52页
        4.3.2 Bi_2Ti_2O_7TiO_2光催化性能随催化剂加入量的影响第52-53页
        4.3.3 不同牺牲剂对Bi_2Ti_2O_7TiO_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4.3.4 不同光源对Bi_2Ti_2O_7TiO_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4页
        4.3.5 催化剂重复利用实验第54-55页
        4.3.6 催化剂反应前后表征第55-56页
    4.4 小结第56-59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金属硫族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光/电催化性能
下一篇:基于氰基二苯乙烯及四联噻吩波拉三嵌段的两类两亲液晶化合物的合成和自组装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