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页 |
1.2 二硼化锆的晶体结构 | 第17-18页 |
1.3 二硼化锆材料的应用 | 第18-20页 |
1.4 二硼化锆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1.4.1 二硼化锆粉体 | 第20-23页 |
1.4.2 二硼化锆-碳化硅复合粉体 | 第23-26页 |
1.4.3 二硼化锆基陶瓷 | 第26-29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9-31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31-37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31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32-33页 |
2.3.1 粉体的制备过程 | 第32页 |
2.3.2 陶瓷的制备过程 | 第32-33页 |
2.4 性能表征 | 第33-37页 |
2.4.1 物相分析 | 第33页 |
2.4.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3页 |
2.4.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3-34页 |
2.4.4 粉体粒度测试 | 第34页 |
2.4.5 热重-差热分析 | 第34页 |
2.4.6 密度测试 | 第34-35页 |
2.4.7 弯曲强度测试 | 第35页 |
2.4.8 断裂韧性测试 | 第35页 |
2.4.9 硬度测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碳热还原法制备ZrB_2粉体 | 第37-49页 |
3.1 试样制备 | 第37-38页 |
3.2 粉体处理 | 第38页 |
3.3 热力学分析 | 第38-40页 |
3.4 H_3BO_3含量对ZrB_2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煅烧制度对ZrB_2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41-44页 |
3.5.1 煅烧温度对ZrB_2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2 保温时间对ZrB_2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43-44页 |
3.6 ZrB_2粉体的粒度分布及热重-差热分析 | 第44-46页 |
3.6.1 粒度分布 | 第44-45页 |
3.6.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45-46页 |
3.7 ZrB_2晶粒的生长机理分析 | 第46-4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碳热还原法制备ZrB_2-SiC复合粉体 | 第49-60页 |
4.1 试样制备 | 第49-50页 |
4.2 SiC含量对复合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50-53页 |
4.2.1 物相分析 | 第51页 |
4.2.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51-52页 |
4.2.3 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4.3 煅烧制度对复合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53-57页 |
4.3.1 煅烧温度对复合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2 保温时间对复合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ZrB_2-SiC复合粉体的粒度分布及热重-差热分析 | 第57-59页 |
4.4.1 粒度分布 | 第57-58页 |
4.4.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ZrB_2-SiC复相陶瓷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0-67页 |
5.1 原料预处理 | 第60-61页 |
5.2 试样制备 | 第61页 |
5.3 B_4C含量对复相陶瓷致密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 SiC含量对复相陶瓷致密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5.5 不同原料对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一步还原工艺制备超细ZrB_2-SiC复合粉体 | 第67-80页 |
6.1 ZrO_2-B4C-C体系合成ZrB_2微粉研究 | 第67-71页 |
6.1.1 热力学分析 | 第67-68页 |
6.1.2 B_4C含量对ZrB_2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68-69页 |
6.1.3 煅烧温度对ZrB_2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69-71页 |
6.2 ZrO_2-B_4C-C-Si体系合成ZrB_2-SiC复合粉体研究 | 第71-75页 |
6.2.1 试样制备 | 第71-72页 |
6.2.2 B_4C含量对复合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72-73页 |
6.2.3 煅烧温度对复合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73-75页 |
6.3 ZrO_2-B_4C-C-SiO_2体系合成ZrB_2-SiC复合粉体研究 | 第75-78页 |
6.3.1 B_4C含量对复合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75-76页 |
6.3.2 煅烧温度对复合粉体合成的影响 | 第76-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80-81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7.3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90-9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