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工业循环冷却水概况 | 第14-15页 |
1.2 硅元素的存在状态 | 第15页 |
1.2.1 自然界中的硅 | 第15页 |
1.2.2 水体中的硅 | 第15页 |
1.3 硅垢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3.1 硅垢的形成 | 第15-16页 |
1.3.2 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4 硅垢的危害 | 第18-19页 |
1.5 硅垢的去除方法 | 第19-23页 |
1.5.1 混凝沉淀 | 第19-21页 |
1.5.2 电凝聚法 | 第21页 |
1.5.3 吸附法 | 第21-22页 |
1.5.4 离子交换法 | 第22页 |
1.5.5 反渗透法 | 第22页 |
1.5.6 硅垢阻垢剂 | 第22-23页 |
1.6 硅垢阻垢剂 | 第23-24页 |
1.6.1 树枝状聚合物 | 第23页 |
1.6.2 胺类聚合物 | 第23-24页 |
1.6.3 醚类聚合物 | 第24页 |
1.6.4 羧酸类聚合物 | 第24页 |
1.7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二元共聚物AA-TBAM的合成和性能评价 | 第26-56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6-27页 |
2.2 AA-TBAM的合成及合成工艺的研究 | 第27-30页 |
2.2.1 AA-TBAM的合成 | 第27-28页 |
2.2.2 合成工艺的研究 | 第28-30页 |
2.2.2.1 聚合温度对阻硅垢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2.2 聚合时间对阻硅垢性能的影响 | 第29页 |
2.2.2.3 引发剂用量对阻硅垢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 AA-TBAM的表征 | 第30-32页 |
2.3.1 AA-TBAM的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2.3.2 AA-TBAM的核磁表征 | 第32页 |
2.4 AA-TBAM的阻硅垢性能 | 第32-50页 |
2.4.1 绘制二氧化硅标准曲线 | 第33页 |
2.4.2 静态阻硅垢性能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2.4.2.1 静态阻胶体硅垢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2.4.2.2 静态阻硅酸盐垢实验方法 | 第34页 |
2.4.3 AA-TBAM的阻胶体硅垢性能 | 第34-39页 |
2.4.4 AA-TBAM的阻硅酸镁垢性能 | 第39-44页 |
2.4.5 AA-TBAM的阻硅酸钙垢性能 | 第44-49页 |
2.4.6 投加量对阻硅垢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2.5 AA-TBAM的阻钙垢性能 | 第50-52页 |
2.5.1 AA-TBAM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 第50-51页 |
2.5.2 AA-TBAM的阻硫酸钙垢性能 | 第51页 |
2.5.3 AA-TBAM的阻磷酸钙垢性能 | 第51-52页 |
2.6 急性毒性实验 | 第52-54页 |
2.6.1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2.6.2 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2.7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三元共聚物AA-AMPS-TBAM的合成和性能评价 | 第56-80页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56-58页 |
3.2 AA-AMPS-TBAM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0页 |
3.2.1 AA-AMPS-TBAM的合成 | 第58页 |
3.2.2 AA-AMPS-TBAM的表征 | 第58-60页 |
3.2.2.1 AA-AMPS-TBAM的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3.2.2.2 共聚物的核磁表征 | 第59-60页 |
3.3 AA-AMPS-TBAM的阻硅垢性能 | 第60-76页 |
3.3.1 AA-AMPS-TBAM的阻胶体硅垢性能 | 第60-66页 |
3.3.2 AA-AMPS-TBAM的阻硅酸镁垢性能 | 第66-71页 |
3.3.3 AA-AMPS-TBAM的阻硅酸钙垢性能 | 第71-75页 |
3.3.4 投加量对阻硅垢效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3.4 AA-AMPS-TBAM的阻钙垢性能 | 第76-77页 |
3.5 急性毒性实验 | 第77-78页 |
3.6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4.1 结论 | 第80-81页 |
4.2 成果与创新 | 第81页 |
4.3 不足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9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