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现状 | 第11-13页 |
1.3.1 相机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图像采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3 图像增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40相机阵列的水下结构表观测量系统的方案设计 | 第16-28页 |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16-17页 |
2.1.1 相机阵列的结构 | 第16页 |
2.1.2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第16-17页 |
2.2 系统方案设计与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2.2.1 系统方案设计 | 第17-18页 |
2.2.2 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18页 |
2.3 系统的硬件选型 | 第18-26页 |
2.3.1 相机的选型 | 第18-19页 |
2.3.2 相机的数量 | 第19-20页 |
2.3.3 光源的选型与数量 | 第20-22页 |
2.3.4 图像采集卡的选型 | 第22-25页 |
2.3.5 图形工作站选型 | 第25-26页 |
2.4 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 | 第26-27页 |
2.4.1 图像增强的算法设计 | 第26-27页 |
2.4.2 图像采集的软件设计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40相机阵列的水下结构表观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8-38页 |
3.1 水下测量环境分析 | 第28页 |
3.2 水下测量系统整体供电结构设计 | 第28-32页 |
3.2.1 电缆的设计 | 第28-29页 |
3.2.2 供电结构设计 | 第29-32页 |
3.3 水下测量系统的防水结构设计 | 第32-36页 |
3.3.1 防水等级的确定 | 第32页 |
3.3.2 防水阵列的结构设计 | 第32-34页 |
3.3.3 防水电源盒的结构设计 | 第34-35页 |
3.3.4 防水连接器的选取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水下图像增强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方法 | 第38-56页 |
4.1 水下图像增强的基础理论 | 第38页 |
4.2 水下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 | 第38-46页 |
4.2.1 直方图法 | 第38-41页 |
4.2.2 滤波方法 | 第41-42页 |
4.2.3 Retinex方法 | 第42-44页 |
4.2.4 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 | 第44-45页 |
4.2.5 图像自动去阴影算法 | 第45-46页 |
4.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 第46-54页 |
4.3.1 真实图像对比与分析 | 第46-49页 |
4.3.2 拼接图像对比与分析 | 第49-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40相机阵列的水下结构表观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6-72页 |
5.1 测量系统软件介绍 | 第56页 |
5.2 界面设计 | 第56-60页 |
5.2.1 Qt开发框架 | 第56-59页 |
5.2.2 人机界面设计 | 第59-60页 |
5.3 图像采集设计 | 第60-67页 |
5.3.1 MIL图像库 | 第60-62页 |
5.3.2 顺序采集程序设计 | 第62-64页 |
5.3.3 多线程同步采集程序设计 | 第64-67页 |
5.4 图像处理设计 | 第67-69页 |
5.4.1 Open CV视觉库 | 第67页 |
5.4.2 图像处理算法的程序设计 | 第67-69页 |
5.5 图像显示设计 | 第69-71页 |
5.5.1 图像显示程序设计 | 第69-70页 |
5.5.2 图像显示界面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水下结构表观测量系统的应用 | 第72-78页 |
6.1 测量系统测试 | 第72-74页 |
6.2 实际测量环境搭建 | 第74-76页 |
6.3 实际水下结构表观测量 | 第76-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8页 |
7.2 发展方向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