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冰雪卫星遥感观测 | 第11页 |
1.2.2 积雪时空变化规律 | 第11-12页 |
1.2.3 积雪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 第12-13页 |
1.2.4 融雪径流特征分析 | 第13-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18-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2.1.1 流域地理与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2 流域土壤与植被 | 第19页 |
2.1.3 流域水文与气象 | 第19-20页 |
2.1.4 水利工程概况 | 第20-21页 |
2.2 数据获取 | 第21-22页 |
2.2.1 气象数据获取 | 第21页 |
2.2.2 径流与雪深数据获取 | 第21页 |
2.2.3 遥感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2.3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2.3.1 趋势分析 | 第22页 |
2.3.2 突变分析 | 第22-23页 |
2.3.3 小波分析 | 第23-24页 |
2.3.4 灰色预测模型GM(1,1) | 第24页 |
2.3.5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2.3.6 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 第25页 |
2.3.7 广义可加模型(GAM) | 第25-26页 |
2.3.8 径流域年内分配指标 | 第26页 |
2.3.9 累积距平法 | 第26-27页 |
3 锡林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 | 第27-46页 |
3.1 近16a积雪面积与雪水当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 第27-32页 |
3.1.1 积雪覆盖面积年内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3.1.2 积雪覆盖面积年际变化特征 | 第28-30页 |
3.1.3 雪水当量年内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3.1.4 雪水当量年际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3.2 积雪面积与雪水当量的空间变化分析 | 第32-35页 |
3.2.1 积雪面积多年月尺度空间变化分析 | 第32-33页 |
3.2.2 积雪面积多年年际空间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3.2.3 雪水当量多年月尺度空间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3.2.4 雪水当量多年年际空间变化分析 | 第35页 |
3.3 近35a雪深与积雪日数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5-42页 |
3.3.1 雪深与积雪日数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 第35-37页 |
3.3.2 雪深和积雪日数变化的突变分析 | 第37-39页 |
3.3.3 雪深与积雪日数周期变化分析 | 第39-42页 |
3.4 未来积雪变化特征 | 第42-44页 |
3.4.1 未来积雪覆盖变化特征 | 第42-43页 |
3.4.2 未来积雪深度变化特征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4 积雪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61页 |
4.1 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 第46-47页 |
4.2 雪深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 | 第47-52页 |
4.2.1 雪深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 第47-50页 |
4.2.2 雪深与影响因子的GAM拟合 | 第50-52页 |
4.3 积雪日数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 | 第52-55页 |
4.3.1 积雪日数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 第52-53页 |
4.3.2 积雪日数与影响因子的GAM拟合 | 第53-55页 |
4.4 积雪面积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 | 第55-58页 |
4.4.1 积雪面积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 第55-57页 |
4.4.2 积雪面积与影响因子的GAM拟合 | 第57-58页 |
4.5 小结 | 第58-61页 |
5 锡林河流域融雪径流模拟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 | 第61-75页 |
5.1 研究区水文特征分析 | 第61-64页 |
5.1.1 径流年内变化特征 | 第61-62页 |
5.1.2 径流年内分配特征 | 第62-64页 |
5.2 基于统计方法的积雪与径流的关系研究 | 第64-66页 |
5.2.1 融雪径流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64页 |
5.2.2 融雪径流与影响因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与模拟 | 第64-66页 |
5.3 基于PSO-LSSVM模型的融雪径流模拟 | 第66-73页 |
5.3.1 PSO-LSSVM模型理论 | 第66-68页 |
5.3.2 PSO-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5.3.3 基于PSO-LSSVM模型的径流模拟 | 第69-71页 |
5.3.4 模型的精度评定与对比 | 第71-73页 |
5.4 小结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6.1 结论 | 第75-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