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红细胞 | 第12页 |
1.2 RBC的疾病细胞模型 | 第12-13页 |
1.3 RBC力学理论模型 | 第13-15页 |
1.4 RBC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5 RBC力学特性的相关问题 | 第18-19页 |
1.6 RBC力学特性与疾病状态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1.7 铅毒对人体的危害 | 第20-23页 |
1.7.1 国外有关铅毒控制的研究新进展 | 第21-22页 |
1.7.2 国内儿童血铅水平和铅毒控制的新进展 | 第22页 |
1.7.3 本论文针对铅染毒RBC的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8 沙门氏菌 | 第23-24页 |
1.8.1 沙门氏菌的危害 | 第23-24页 |
1.8.2 沙门氏菌并发症的致病机理 | 第24页 |
1.8.3 本论文针对沙门氏菌感染RBC的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9 外源性凝集素 | 第24-26页 |
1.9.1 凝集素的作用 | 第24-25页 |
1.9.2 RBC与凝集素的相互作用 | 第25页 |
1.9.3 本论文对RBC膜与凝集素作用的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10 侵染型癌细胞 | 第26-28页 |
1.10.1 急性淋巴癌Ramos B细胞 | 第26-27页 |
1.10.2 RBC膜囊泡作为药物运载体系 | 第27-28页 |
1.10.3 本论文对Ramos B细胞与载药RBC膜的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11 原子力显微镜的力曲线分析 | 第28-32页 |
1.11.1 力曲线变换和零位移问题 | 第28-29页 |
1.11.2 探针接近和撤退的力曲线差异 | 第29-30页 |
1.11.3 AFM测量单键作用力的模型和应用 | 第30-32页 |
第2章 AFM研究铅毒对RBC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32-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2.1.1 RBC悬液制备 | 第33页 |
2.1.2 RBC渗透脆性样品检测 | 第33-34页 |
2.1.3 试验数据分析及统计 | 第34页 |
2.1.4 AFM观测铅染毒RBC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2.2.1 铅毒对人血RBC渗透脆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2 AFM观测健康RBC形态特征 | 第36-37页 |
2.2.3 AFM观测铅染毒RBC | 第37-39页 |
2.2.4 铅毒造成RBC溶血现象的AFM观测 | 第39-40页 |
2.2.5 铅染毒RBC多维形态的AFM观测 | 第40-41页 |
2.2.6 AFM力曲线测量膜弹性的理论模型 | 第41-42页 |
2.2.7 AFM力曲线对压痕深度的测定 | 第42-45页 |
2.2.8 杨氏模量的测定分析 | 第45-48页 |
第3章 结合AFM探测沙门氏菌B感染RBC膜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48-6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3.1.1 健康RBC样品制备 | 第50页 |
3.1.2 Sp-RBC的孵育和寄生培养 | 第50页 |
3.1.3 AFM对SpB观测样品制备 | 第50-51页 |
3.1.4 AFM观测不同感染时期Sp-RBCs样品制备 | 第51页 |
3.1.5 健康RBC和感染阶段Sp-RBCs膜骨架提取和AFM样品制备 | 第51-52页 |
3.1.6 衍射显微术和Sp-RBCs观测样品制备 | 第52页 |
3.1.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3.2.1 AFM观测SpB形貌图 | 第52-53页 |
3.2.2 不同感染阶段中Sp-RBCs的AFM观测图像 | 第53-55页 |
3.2.3 DPM观测不同感染阶段Sp-RBCs膜动态波动 | 第55-57页 |
3.2.4 Sp-RBC膜面内剪切模量的测量与分析 | 第57-59页 |
3.2.5 Sp-RBC膜弯曲弹性模量的测量与分析 | 第59-60页 |
3.3 讨论 | 第60-64页 |
第4章 力谱分析镰状RBC牵拉膜系绳的力学特性 | 第64-8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4.1.1 蛋白质 | 第66页 |
4.1.2 RBC制备 | 第66页 |
4.1.3 化学试剂 | 第66页 |
4.1.4 AFM探针修饰和力谱测量 | 第66-67页 |
4.1.5 RBC去糖基化 | 第67页 |
4.1.6 AFM观测样品制备 | 第67-68页 |
4.1.7 AFM修饰探针牵拉膜蛋白的模型图 | 第68-6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4.2.1 AFM观测健康RBC和SCD细胞形态图 | 第69-70页 |
4.2.2 健康RBC和SCD细胞超微结构 | 第70-72页 |
4.2.3 WGA修饰探针获得力曲线图谱 | 第72-73页 |
4.2.4 ConA修饰探针获得力曲线图谱 | 第73-75页 |
4.2.5 结合共价交联剂SPDP探针探测力谱 | 第75-78页 |
4.3 讨论 | 第78-82页 |
第5章 力谱探测Ramos细胞与载药RBC膜的相互作用 | 第82-96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83-86页 |
5.1.1 培养人Burkitt淋巴癌Ramos细胞 | 第83-84页 |
5.1.2 健康儿童血RBC样品制备 | 第84页 |
5.1.3 孵育和培养Ramos癌细胞侵染血浆中RBC | 第84页 |
5.1.4 AFM观测样品制备 | 第84-85页 |
5.1.5 AFM探针与力谱测量 | 第85页 |
5.1.6 RBC膜衍生囊泡制备 | 第85页 |
5.1.7 RBC膜衍生囊泡与Rul-NPs纳米粒芯融合 | 第85-86页 |
5.1.8 RBC膜包裹纳米颗粒Rul-NPs表征 | 第86页 |
5.1.9 组织培养和纳米颗粒包被 | 第8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6页 |
5.2.1 AFM观测儿童急性淋巴癌Ramos细胞形态图 | 第86-88页 |
5.2.2 AFM观测Ramos细胞侵染RBC形态图 | 第88-89页 |
5.2.3 Ramos浆细胞特征和膜粘弹性力曲线测量 | 第89-90页 |
5.2.4 Ramos细胞结合纳米聚合药物链 | 第90-91页 |
5.2.5 RBC膜药物胶囊与Ramos细胞相互作用 | 第91-92页 |
5.2.6 AFM测量RBC膜包裹的Rul -NPs结构特性 | 第92-93页 |
5.2.7 RBC膜包裹Rul-NPs | 第93-9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2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6-98页 |
6.2 论文中仍存在的主要疑问 | 第98-99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4页 |
发表、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34页 |
参与研究的课题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