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内容和对象 | 第16-17页 |
1.2.1 沈阳近代公园的发展历程 | 第16页 |
1.2.2 沈阳近代公园的特点总结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1.3.1 公园 | 第17页 |
1.3.2 近代公园 | 第17-18页 |
1.3.3 沈阳近代公园 | 第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1.4.1 关于近代沈阳史、城建史研究 | 第18页 |
1.4.2 关于近代公园研究 | 第18-19页 |
1.4.3 关于沈阳近代公园研究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方案 | 第20-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技术方案 | 第20-21页 |
1.6 创新和不足 | 第21-22页 |
1.6.1 创新点 | 第21页 |
1.6.2 不足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沈阳近代公园的发展历程 | 第22-64页 |
2.1 沈阳近代公园发展背景 | 第22-34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2-27页 |
2.1.1.1 地形 | 第22-23页 |
2.1.1.2 气候 | 第23-24页 |
2.1.1.3 水资源 | 第24-27页 |
2.1.1.4 植被资源 | 第27页 |
2.1.2 社会环境 | 第27-34页 |
2.1.2.1 近代沈阳的开埠 | 第28-31页 |
2.1.2.2 满铁附属地的开辟 | 第31-33页 |
2.1.2.3 近代沈阳“板块结构”的形成 | 第33页 |
2.1.2.4 大奉天都邑计划 | 第33-34页 |
2.2 沈阳近代公园发展历程 | 第34-62页 |
2.2.1 向公众开放的私园(萌芽期1885—1906年) | 第37-40页 |
2.2.1.1 皇家园林的公众化 | 第37-38页 |
2.2.1.2 对外开放的私园 | 第38-40页 |
2.2.1.3 萌芽期沈阳近代公园发展序幕的拉开 | 第40页 |
2.2.2 早期城市板块内公园的建造(发展期1907-1911年) | 第40-46页 |
2.2.2.1 老城区内万泉园的增建 | 第40-41页 |
2.2.2.2 商埠地内首个公园的出现 | 第41-43页 |
2.2.2.3 满铁附属地内首个公园的出现 | 第43-45页 |
2.2.2.4 发展期沈阳近代公园的特点 | 第45-46页 |
2.2.3 沈阳近代公园的快速发展(高潮期1912—1931年) | 第46-55页 |
2.2.3.1 公园在沈阳城内的普及 | 第46-50页 |
2.2.3.2 原有公园设施与内容的完善 | 第50-51页 |
2.2.3.3 主题公园的出现与建设 | 第51-54页 |
2.2.3.4 高潮期沈阳近代公园的特点和快速发展的原因 | 第54-55页 |
2.2.4 《奉天都邑计划》对公园的统筹与完备(整合期1932—1945年) | 第55-61页 |
2.2.4.1 “九一八”事变影响下的沈阳近代公园 | 第55页 |
2.2.4.2 《奉天都邑计划》对沈阳近代公园的系统规划 | 第55-61页 |
2.2.4.3 整合期沈阳近代公园的特点 | 第61页 |
2.2.5 停滞期(1945—1948年) | 第61-6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沈阳近代公园特点分析 | 第64-104页 |
3.1 公园沿南满铁路两侧和万泉河水系分布 | 第64-67页 |
3.1.1 沈阳近代公园分布分析 | 第64-67页 |
3.1.2 影响沈阳近代公园分布的原因 | 第67页 |
3.2 沈阳近代公园复合性的功能特点 | 第67-73页 |
3.2.1 餐饮娱乐 | 第67-68页 |
3.2.2 体育运动 | 第68-69页 |
3.2.3 思想教育 | 第69-71页 |
3.2.4 培育饲养动植物 | 第71-72页 |
3.2.5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 第72-73页 |
3.2.6 小结 | 第73页 |
3.3 沈阳近代公园包容性的造园理念 | 第73-77页 |
3.3.1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 第74页 |
3.3.2 人作与天开的交织 | 第74-75页 |
3.3.3 走向开放性与公共性 | 第75-76页 |
3.3.4 殖民文化的体现 | 第76页 |
3.3.5 人文化和生态化的造园理念 | 第76-77页 |
3.4 沈阳近代公园自由和规则式结合的空间布局 | 第77-89页 |
3.4.1 以水体为主的空间布局 | 第77-80页 |
3.4.2 建筑控制全园布局 | 第80-82页 |
3.4.3 按照功能分区来布局 | 第82-85页 |
3.4.4 以陵寝为中心自由组织布局 | 第85-89页 |
3.5 沈阳近代公园的造园要素及其组织特点 | 第89-101页 |
3.5.1 仿自然与规则式水体并存 | 第90-92页 |
3.5.2 多用园林建筑“亭”造景 | 第92-95页 |
3.5.3 模仿西式公园建造小品设施 | 第95-97页 |
3.5.4 堆土造山,鲜少置石 | 第97页 |
3.5.5 营造沈阳特色植物景观 | 第97-100页 |
3.5.6 采用自由式的砂石园路 | 第100-10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沈阳近代公园的局限性和影响 | 第104-120页 |
4.1 沈阳近代公园的发展特点总结 | 第104-110页 |
4.1.1 各板块内公园独立发展 | 第104-106页 |
4.1.2 公园的发展随近代城市空间格局的拓展而转移 | 第106-109页 |
4.1.3 公园的发展属于“非进化论”的过程 | 第109-110页 |
4.2 公园发展的局限性 | 第110-113页 |
4.2.1 地域自然条件的局限 | 第110页 |
4.2.2 造园主体的局限 | 第110-111页 |
4.2.3 公园系统化的局限 | 第111-112页 |
4.2.4 公园专类化的局限 | 第112页 |
4.2.5 对西式公园的吸收局限 | 第112-113页 |
4.3 对沈阳近代城市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4.3.1 促进近代沈阳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拓展 | 第113页 |
4.3.2 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的预备用地 | 第113-114页 |
4.3.3 改善近代沈阳城市环境 | 第114-115页 |
4.3.4 作为沈阳城市防灾避难用地 | 第115页 |
4.4 对现代公园建设的影响和启发 | 第115-120页 |
4.4.1 奠定沈阳城市公园绿化系统的基础 | 第115-117页 |
4.4.2 对现今公园的建造的启发 | 第117-118页 |
4.4.3 重视对沈阳近代公园的保护和传承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