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体育论文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12-14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3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2.2 关于弹力带与抗阻力训练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2.2.1 关于弹力带的研究现状第16页
        2.2.2 弹力带训练方式及其特点研究现状第16-17页
        2.2.3 关于抗阻力训练相关研究第17-18页
    2.3 关于健身操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2.4 关于弹力带健身操研究现状第19-20页
    2.5 我国中学阶段发展力量素质的相关研究第20-21页
    2.6 身体各部位力量练习手段相关研究第21-23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3-32页
    3.1 研究对象第23-24页
    3.2 研究方法第24-32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24页
        3.2.2 访谈法第24页
        3.2.3 问卷调查法第24-27页
        3.2.4 实验法第27-31页
        3.2.5 数理统计法第31页
        3.2.6 逻辑分析法第31-32页
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的内容设计第32-53页
    4.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前期分析第32-35页
        4.1.1 健身操的开展情况及中学生对健身操的认知情况分析第32-33页
        4.1.2 学生对力量的基本认知情况分析第33-35页
        4.1.3 教师与专家对学生提升量素质的需求分析第35页
    4.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第35-39页
        4.2.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第35-37页
        4.2.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第37页
        4.2.3 中学生弹力带健身操内容设计的原则第37-38页
        4.2.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方法第38-39页
    4.3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内容的设计第39-53页
        4.3.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的基本框架设计第39-40页
        4.3.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内容的结构第40-41页
        4.3.3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的动作内容第41-51页
        4.3.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音乐的选择与制作第51-52页
        4.3.5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互动配合动作的设计第52-53页
5 结果与分析第53-71页
    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5.1.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差异性分析第53-54页
        5.1.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第54-55页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5-57页
        5.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第55-56页
        5.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第56-57页
    5.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力量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7-62页
        5.3.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握力体重指数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7-58页
        5.3.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抛实心球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8-59页
        5.3.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1min仰卧起坐的测试结果与对分析第59-60页
        5.3.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测试的结果与分析第60-62页
    5.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62-63页
        5.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第62页
        5.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第62-63页
    5.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63-64页
        5.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第63页
        5.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第63-64页
    5.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64-65页
        5.6.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第64页
        5.6.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第64-65页
    5.7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满意度与反馈分析第65-69页
        5.7.1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的喜爱程度分析第65-66页
        5.7.2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满意度分析第66-67页
        5.7.3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的反馈分析第67-68页
        5.7.4 实验后学生继续练习弹力带健力操的参与度分析第68-69页
    5.8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评价分析第69-71页
        5.8.1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成套整体效果的评价分析第69页
        5.8.2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动作内容特性评价结果与分析第69-70页
        5.8.3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的肯定与建议第70-71页
6 结论与建议第71-74页
    6.1 结论第71-72页
    6.2 建议第72-74页
7 参考文献第74-76页
8 致谢第76-77页
附录第77-94页
    附录 A 实验问卷(一)第77-78页
    附录 B 实验问卷(二)第78-80页
    附录 C 教师问卷(三)第80-83页
    附件 D 效度专家评价表第83-85页
    附录 E 访谈提纲第85-86页
    附录 F 实验前指标的筛选表第86-88页
    附件 G 教学内容进度计划表第88-89页
    附件 H 教学内容计划进度计划表第89-90页
    附录 I 教案节选第90-93页
    附录 J 实验期间图片第93-94页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路公安机关核心业务绩效示标体系研究--以铁路公安处为例
下一篇:基于招警联考制度下公安院校警务技能教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