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导论 | 第13-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2.1 铁路区域内的治安现状 | 第14-16页 |
1.2.2 铁路公安机关绩效示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 第16-1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1.3.1 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研究 | 第17-19页 |
1.3.2 警察部门的绩效评估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3 铁路警察部门的绩效评估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1.4.1 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24页 |
1.4.2 绩效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1.4.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6页 |
1.4.4 公安政策理论 | 第2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6页 |
1.5.2 实证研究法 | 第26页 |
1.5.3 规范研究法 | 第26-27页 |
1.6 研究可能的贡献和不足 | 第27-2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2页 |
2.1 铁路公安及其职责 | 第28-29页 |
2.2 铁路公安机关绩效、绩效示标及绩效示标体系 | 第29页 |
2.3 铁路公安警务机制及其测度体系 | 第29-32页 |
2.3.1 铁路公安警务机制 | 第29页 |
2.3.2 铁路公安警务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流程 | 第29-30页 |
2.3.3 铁路公安警务机制的测度体系 | 第30-32页 |
3 铁路公安处绩效示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和程序 | 第32-37页 |
3.1 铁路公安处绩效示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 第32-34页 |
3.1.1 服务铁路公安处目标原则 | 第32页 |
3.1.2 全面性原则 | 第32页 |
3.1.3 多变项相互制约原则 | 第32页 |
3.1.4 结果导向原则 | 第32-33页 |
3.1.5 协商一致与双向约束原则 | 第33页 |
3.1.6 广泛参与原则 | 第33页 |
3.1.7 SMART原则 | 第33-34页 |
3.2 铁路公安绩效示标体系设立的程序 | 第34-37页 |
3.2.1 明确铁路公安绩效评估的基本框架 | 第34-35页 |
3.2.2 铁路公安工作任务及其运作环境分析 | 第35页 |
3.2.3 铁路公安绩效示标具体化与示标设计 | 第35-36页 |
3.2.4 铁路公安绩效示标体系的评价与整合 | 第36-37页 |
4 铁路公安处核心业务部门绩效示标体系设计 | 第37-54页 |
4.1 铁路公安处成本绩效示标(一级示标) | 第37-38页 |
4.2 铁路公安处警员素质类绩效示标(一级示标) | 第38-39页 |
4.3 铁路公安处核心业务部门执法服务类关键绩效示标(一级示标) | 第39-50页 |
4.3.1 铁路公安派出所执法服务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0-41页 |
4.3.2 治安大队执法服务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1-42页 |
4.3.3 乘警大队执法服务工作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2-43页 |
4.3.4 消防大队执法服务工作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3-44页 |
4.3.5 内保大队执法服务工作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4-45页 |
4.3.6 警卫大队执法服务工作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5-46页 |
4.3.7 网安大队执法服务工作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6-47页 |
4.3.8 交管大队执法服务工作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7-48页 |
4.3.9 特警大队执法服务工作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8-49页 |
4.3.10 看守所、拘留所执法服务工作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49-50页 |
4.4 铁路案件办理类工作绩效示标(一级示标) | 第50-54页 |
4.4.1 行政案件办理类绩效示标(二级示标) | 第50-52页 |
4.4.2 刑事案件办理类工作示标(二级示标) | 第52-54页 |
5 铁路公安绩效示标的测量 | 第54-58页 |
5.1 铁路公安绩效示标的客观数据测量法 | 第54-55页 |
5.1.1 客观绩效示标测量法 | 第54页 |
5.1.2 客观绩效示标的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5.2 铁路公安绩效示标的主观满意度测量 | 第55-58页 |
5.2.1 主观示标测量模型 | 第55-57页 |
5.2.2 调查对象的分类 | 第57页 |
5.2.3 获取数据的方法 | 第57-58页 |
6 铁路公安绩效示标体系运行条件分析 | 第58-63页 |
6.1 内部条件 | 第58-60页 |
6.1.1 加强党建工作 | 第58页 |
6.1.2 领导重视 | 第58页 |
6.1.3 人、财、物和信息的保障 | 第58-59页 |
6.1.4 评估结果的应用 | 第59-60页 |
6.2 外部条件 | 第60-63页 |
6.2.1 多元化评估主体 | 第60-61页 |
6.2.2 其他部门的配合 | 第61页 |
6.2.3 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构建“公共服务联动机制”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