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转换层结构概述 | 第8-10页 |
1.1.1 转换层结构概念的提出 | 第8-9页 |
1.1.2 转换层结构适用范围 | 第9页 |
1.1.3 转换层结构的形式和特点 | 第9-10页 |
1.2 转换层结构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1.2.1 转换层结构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1.2.2 转换层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转换层结构研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2 带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原则 | 第17-24页 |
2.1 梁式转换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 | 第17-19页 |
2.1.1 梁式转换层结构的主要形式 | 第17-18页 |
2.1.2 梁式转换层结构受力特点 | 第18-19页 |
2.2 带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构造要求 | 第19-24页 |
2.2.1 结构整体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2.2.2 构件设计与构造要求 | 第20-24页 |
3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及有限元法简介 | 第24-35页 |
3.1 结构抗震设计简介 | 第24-25页 |
3.2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 | 第25-26页 |
3.2.1 静力理论 | 第25页 |
3.2.2 反应谱理论 | 第25-26页 |
3.2.3 动力理论 | 第26页 |
3.3 我国抗震设计主要方法 | 第26-31页 |
3.3.1 底部剪力法 | 第26-27页 |
3.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7-30页 |
3.3.3 时程分析法 | 第30-31页 |
3.4 有限元法简介 | 第31-32页 |
3.4.1 有限元法分析步骤 | 第31-32页 |
3.5 关于有限元软件SAP2000的介绍 | 第32-35页 |
3.5.1 自动边束缚功能 | 第33页 |
3.5.2 单元库类型 | 第33-34页 |
3.5.3 SPA2000分析步骤 | 第34-35页 |
4 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35-59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5-39页 |
4.2 建模 | 第39-40页 |
4.3 模态分析 | 第40-45页 |
4.3.1 结构质量及刚度 | 第40-41页 |
4.3.2 结构自振周期 | 第41-43页 |
4.3.3 结构的振型 | 第43-45页 |
4.4 反应谱分析 | 第45-52页 |
4.4.1 结构位移 | 第46-49页 |
4.4.2 地震作用及层剪力 | 第49-51页 |
4.4.3 结构侧向刚度分析 | 第51-52页 |
4.5 动力时程分析 | 第52-58页 |
4.5.1 地震波选取 | 第52-54页 |
4.5.2 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54-56页 |
4.5.3 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结果对比 | 第56-58页 |
4.5.4 包络设计数据 | 第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转换层位置、落地剪力墙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 第59-70页 |
5.1 转换层位置的改变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9-63页 |
5.1.1 分析模型及结构计算基本参数 | 第59页 |
5.1.2 对结构周期的影响 | 第59-60页 |
5.1.3 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 第60-62页 |
5.1.4 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 不同位置的落地剪力墙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3-68页 |
5.2.1 分析模型及结构计算基本参数 | 第63-65页 |
5.2.2 不同位置的落地剪力墙对结构周期的影响 | 第65页 |
5.2.3 不同位置的落地剪力墙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4 不同位置的落地剪力墙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 刚性楼板假定对于框支柱内力计算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