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鼓楼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4 思路与方法 | 第15-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3 研究基本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的基本特征 | 第20-37页 |
2.1 坪坦河流域的侗族文化特征 | 第20-24页 |
2.1.1 历史文化背景 | 第20-21页 |
2.1.2 社会组织结构 | 第21-22页 |
2.1.3 经济生产方式 | 第22-23页 |
2.1.4 民族信仰体系 | 第23-24页 |
2.2 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的构成 | 第24-36页 |
2.2.1 村寨 | 第24-26页 |
2.2.2 公共建筑 | 第26-33页 |
2.2.3 居住建筑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鼓楼的平面形态 | 第37-51页 |
3.1 鼓楼的平面类型与特征 | 第37-45页 |
3.1.1 “环柱”型平面 | 第37-42页 |
3.1.2 组合型平面 | 第42-45页 |
3.2 平面的文化意义 | 第45-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鼓楼的建构技术 | 第51-79页 |
4.1 鼓楼的结构类型与特征 | 第51-73页 |
4.1.1 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 | 第52-63页 |
4.1.2 穿斗式结构 | 第63-73页 |
4.2 鼓楼的构造节点 | 第73-78页 |
4.2.1 常见的榫卯构造 | 第73-74页 |
4.2.2 几个构造细节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鼓楼的造型艺术 | 第79-93页 |
5.1 立面造型类型与特征 | 第79-89页 |
5.1.1 阁式鼓楼 | 第81-84页 |
5.1.2 塔式鼓楼 | 第84-89页 |
5.2 细部装饰 | 第89-92页 |
5.2.1 木雕 | 第89-91页 |
5.2.2 彩绘 | 第91页 |
5.2.3 泥塑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坪坦河流域侗族鼓楼的发展演变及分布 | 第93-107页 |
6.1 鼓楼平面类型演变过程 | 第94-96页 |
6.2 鼓楼建构技术演变过程 | 第96-99页 |
6.3 鼓楼造型艺术演变过程 | 第99-102页 |
6.4 鼓楼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坪坦河流域与贵州九洞侗族村寨的鼓楼比较 | 第107-127页 |
7.1 选取两地进行比较的缘由 | 第107-109页 |
7.2 贵州九洞地区与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构成比较 | 第109-113页 |
7.2.1 公共建筑比较 | 第109-111页 |
7.2.2 居住建筑比较 | 第111-113页 |
7.3 鼓楼建构技术的比较 | 第113-118页 |
7.4 鼓楼立面造型艺术的比较 | 第118-124页 |
7.5 分异:汉文化传播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结语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学术著作 | 第129-130页 |
学位论文 | 第130-131页 |
学术期刊 | 第131-132页 |
附录一:图片索引 | 第132-136页 |
附录二:测绘图纸目录 | 第136-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