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1.3.1 形态学、类型学与形态类型学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城市住区形态演变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0-2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1.4.2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1.4.3 研究时间界定 | 第23-25页 |
1.4.4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6-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2 理论与方法—形态类型学理论与方法 | 第30-40页 |
2.1 形态类型学理论 | 第30-32页 |
2.1.1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 | 第30-31页 |
2.1.2 穆勒托尼—卡尼吉亚建筑类型学 | 第31-32页 |
2.1.3 整合的形态类型学 | 第32页 |
2.2 形态类型学研究框架 | 第32-36页 |
2.2.1 西方形态类型学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2.2.2 形态类型学本土化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2.2.3 形态类型研究框架的调整 | 第34-36页 |
2.3 针对住区的形态类型学研究 | 第36-38页 |
2.3.1 针对住区的形态学研究 | 第36-37页 |
2.3.2 针对住区的类型学研究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过程与结果—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研究 | 第40-112页 |
3.1 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发展概况 | 第40-52页 |
3.1.1 中国单位制住区发展历程 | 第40-47页 |
3.1.2 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建设情况 | 第47-52页 |
3.2 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变迁研究 | 第52-99页 |
3.2.1 恢复与重建(1949-1957年) | 第55-70页 |
3.2.2 探索与徘徊(1958-1977年) | 第70-84页 |
3.2.3 改革与发展(1978-1998年) | 第84-99页 |
3.3 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的变迁特征 | 第99-107页 |
3.3.1 住区总体布局形态的单一到多元 | 第99-103页 |
3.3.2 住宅拼联形态的单调到多变 | 第103-104页 |
3.3.3 点式住宅单元形态的嵌入 | 第104-105页 |
3.3.4 分台状况的简单到复杂 | 第105页 |
3.3.5 道路系统的呆板到灵活 | 第105-106页 |
3.3.6 建筑密度与尺度的变化 | 第106-107页 |
3.4 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建筑类型的变迁特征 | 第107-108页 |
3.4.1 住宅建筑风格的简洁到丰富 | 第107页 |
3.4.2 住宅建筑平面内部功能的完善 | 第107-108页 |
3.5 本章小结—形态类型的均质趋同到多元拼贴 | 第108-112页 |
4 分析与讨论—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的影响机制 | 第112-138页 |
4.1 自然地理气候与单位住区形态类型 | 第112-114页 |
4.1.1 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 | 第112页 |
4.1.2 自然地理气候对住区形态类型的基础性作用 | 第112-114页 |
4.2 政治经济环境与单位住区形态类型 | 第114-123页 |
4.2.1 社会政治环境 | 第114-117页 |
4.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17-121页 |
4.2.3 政治经济推动住区形态形成 | 第121-123页 |
4.3 相关政策状况与单位住区形态类型 | 第123-125页 |
4.3.1 相关政策与状况 | 第123-125页 |
4.3.2 相关政策指导住区形态类型的形成 | 第125页 |
4.4 分配制度与单位住区形态类型 | 第125-131页 |
4.4.1 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 第125-127页 |
4.4.2 单位住房分配制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 | 第127-129页 |
4.4.3 住房分配中的资金和权力流动 | 第129-130页 |
4.4.4 分配制度主导单位住区形态类型 | 第130-131页 |
4.5 设计主导思想与单位住区形态类型 | 第131-133页 |
4.5.1 设计主导思想 | 第131-132页 |
4.5.2 设计主导思想影响住区形态类型 | 第132-133页 |
4.6 规范与单位住区形态类型 | 第133-136页 |
4.6.1 社会规范 | 第133-135页 |
4.6.2 技术规范 | 第135-136页 |
4.6.3 规范塑造住区形态类型 | 第13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5 总结及展望 | 第138-144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138-140页 |
5.1.1 样本研究部分 | 第138-139页 |
5.1.2 动力机制研究部分 | 第139-140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140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5.3.1 不足 | 第140-141页 |
5.3.2 展望 | 第141-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2页 |
附录 | 第15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