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1 题咏 | 第13-14页 |
1.3.2 名人纪念园林 | 第14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5 研究范围 | 第15-17页 |
1.5.1 巴蜀区域范围 | 第15页 |
1.5.2 巴蜀现存主要名人纪念园林分布 | 第15-17页 |
1.6 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6.1 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6.2 现阶段研究总结与本文切入点 | 第23-25页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5-29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7.2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2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题咏的成因与发展 | 第29-37页 |
2.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题咏的历史源流 | 第29页 |
2.2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题咏的影响因素 | 第29-37页 |
2.2.1 抚今怀古:纪念性 | 第29-30页 |
2.2.2 巴风蜀韵:民俗性 | 第30-34页 |
2.2.3 尊儒重道:伦理性 | 第34页 |
2.2.4 园文同歆:崇文性 | 第34-37页 |
3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题咏的表现形式 | 第37-63页 |
3.1 景观题名 | 第37-39页 |
3.2 物化形式 | 第39-44页 |
3.2.1 名之以匾:匾额 | 第39-41页 |
3.2.2 咏之以联:楹联 | 第41-43页 |
3.2.3 刻之以石:石刻 | 第43-44页 |
3.3 形制特色 | 第44-59页 |
3.3.1 精在体宜:尺度 | 第44-46页 |
3.3.2 随圆就方:形状 | 第46-48页 |
3.3.3 见素抱朴:材质 | 第48-49页 |
3.3.4 尚清求趣:配色 | 第49-53页 |
3.3.5 书之为征:书体 | 第53-58页 |
3.3.6 小结 | 第58-59页 |
3.4 空间布设 | 第59-63页 |
3.4.1 入口置石 | 第59-60页 |
3.4.2 俯仰赏碑 | 第60-63页 |
4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题咏的文学内涵 | 第63-81页 |
4.1 胜景千载:摹绘周边环境 | 第63-70页 |
4.1.1 偏宜近水:方位 | 第64页 |
4.1.2 环翠绕禽:生物 | 第64-67页 |
4.1.3 式征清赏:建筑 | 第67页 |
4.1.4 时景无边:气象 | 第67-68页 |
4.1.5 兹式从雅:小品 | 第68页 |
4.1.6 按景得致:总体 | 第68-70页 |
4.2 文心筑圃:凸显纪念主旨 | 第70-79页 |
4.2.1 英才渊薮:人物 | 第70-71页 |
4.2.2 刻古雕今:用典 | 第71-75页 |
4.2.3 曲水流觞:活动 | 第75-76页 |
4.2.4 道古淑情:立意 | 第76-79页 |
4.3 小结:题咏内涵对空间通感的激发 | 第79-81页 |
5 题咏透视下的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空间演绎 | 第81-101页 |
5.1 构合文思:题咏内涵与空间布局 | 第81-90页 |
5.1.1 局部空间立意 | 第82-86页 |
5.1.2 整体空间叙事 | 第86-90页 |
5.2 意与境浑:题咏内涵与空间意境 | 第90-97页 |
5.2.1 家国大业 | 第91-95页 |
5.2.2 儿女情长 | 第95-96页 |
5.2.3 巾帼才思 | 第96-97页 |
5.3 小结:题咏透视下的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空间特征 | 第97-101页 |
6 结语 | 第101-109页 |
6.1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题咏的作用 | 第101-103页 |
6.1.1 点景串联 | 第101页 |
6.1.2 扩饰空间 | 第101-102页 |
6.1.3 创境设氛 | 第102-103页 |
6.1.4 增文添趣 | 第103页 |
6.2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题咏与其他地域园林题咏的区别 | 第103-105页 |
6.3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题咏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 第105-108页 |
6.3.1 审美性 | 第105-106页 |
6.3.2 互动性 | 第106-107页 |
6.3.3 文教性 | 第107-108页 |
6.4 研究不足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附录 | 第115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