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有轨电车被动安全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1.3 车辆乘员防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吸能结构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碰撞仿真理论与安全标准 | 第19-28页 |
2.1 碰撞仿真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2.1.1 基本方程 | 第19-20页 |
2.1.2 求解算法 | 第20-21页 |
2.2 碰撞仿真分析的关键技术 | 第21-24页 |
2.2.1 显式积分时步控制 | 第21-23页 |
2.2.2 接触算法与沙漏控制 | 第23-24页 |
2.3 有轨电车碰撞安全标准 | 第24-27页 |
2.3.1 有轨电车碰撞安全标准 | 第24-25页 |
2.3.2 有轨电车侧面碰撞研究借鉴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混合路权下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耐撞性仿真分析 | 第28-56页 |
3.1 100%低地板有轨电车技术特征 | 第28-33页 |
3.1.1 车辆的编组形式 | 第28-29页 |
3.1.2 车体 | 第29-30页 |
3.1.3 转向架 | 第30-31页 |
3.1.4 车间连接机构 | 第31-32页 |
3.1.5 端部吸能结构 | 第32-33页 |
3.2 碰撞有限元建模 | 第33-37页 |
3.2.1 有轨电车有限元模型 | 第34-35页 |
3.2.2 可变形移动壁障有限元模型 | 第35-37页 |
3.3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碰撞场景 | 第37-39页 |
3.3.1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端部碰撞场景 | 第37-38页 |
3.3.2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侧面碰撞场景 | 第38-39页 |
3.4 编组列车碰撞仿真分析 | 第39-54页 |
3.4.1 场景一:两列车以15 km/h速度碰撞 | 第39-44页 |
3.4.2 场景二:列车以25km/h碰撞3t障碍物 | 第44-48页 |
3.4.3 场景三:移动壁障撞击M1模块 | 第48-51页 |
3.4.4 场景四:移动壁障撞击R1模块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有轨电车二次碰撞乘员响应与损伤分析 | 第56-64页 |
4.1 二次碰撞相关理论 | 第56-57页 |
4.1.1 二次碰撞概念 | 第56页 |
4.1.2 假人损伤判据 | 第56-57页 |
4.2 假人、座椅模型的建立和参数定义 | 第57-60页 |
4.2.1 座椅模型 | 第57-59页 |
4.2.2 假人模型 | 第59-60页 |
4.3 两车对撞场景乘员响应 | 第60-63页 |
4.3.1 假人姿态响应 | 第60-61页 |
4.3.2 假人的头部、胸部及腿部的损伤分析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有轨电车端部吸能结构改进与优化 | 第64-84页 |
5.1 结构优化概述及应用软件介绍 | 第64-66页 |
5.1.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 第64页 |
5.1.2 ISIGHT优化平台及其算法简介 | 第64-66页 |
5.2 端部吸能结构碰撞仿真分析验证 | 第66-75页 |
5.2.1 简化模型分析验证 | 第66-68页 |
5.2.2 新的碰撞场景 | 第68-71页 |
5.2.3 模块化组合吸能结构 | 第71-75页 |
5.3 基于ISIGHT的车端吸能结构尺寸优化 | 第75-83页 |
5.3.1 优化需求分析 | 第75-76页 |
5.3.2 优化问题数学模型 | 第76页 |
5.3.3 优化设计流程 | 第76-78页 |
5.3.4 优化结果分析 | 第78-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