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

城市建成新区轨道交通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及应用--以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金渝-金童路站域为例

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7-45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2页
        1.1.1 城市轨道交通引发步行行为与空间的变化第17-18页
        1.1.2 我国站域步行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差异性第18页
        1.1.3 建成新区:站域步行系统的典型评价样本第18-21页
        1.1.4 相关步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导则出台第21页
        1.1.5 课题来源及性质第21-22页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1.2.1 研究对象第22页
        1.2.2 研究目的第22页
        1.2.3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3 基本概念第24-32页
        1.3.1 城市建成新区第24-27页
        1.3.2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第27-30页
        1.3.3 站域步行系统第30-31页
        1.3.4 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第31-32页
    1.4 相关研究综述第32-40页
        1.4.1 对轨道交通站域的相关研究第32-34页
        1.4.2 对步行行为和空间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第34-36页
        1.4.3 对步行系统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第36-39页
        1.4.4 研究综述的总结及问题提出第39-40页
    1.5 研究方法第40-42页
    1.6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42-45页
        1.6.1 研究思路第42-44页
        1.6.2 研究框架第44-45页
2 站域步行系统质量基本问题研究第45-73页
    2.1 当前步行行为新特征与问题第45-50页
        2.1.1 交通发展趋势:交通多样化与慢行快速交通的和谐发展第45-48页
        2.1.2 当前步行行为的新特征第48-50页
    2.2 国内外相关站域步行理论基础及实践第50-58页
        2.2.1 站域步行相关理论基础第50-54页
        2.2.2 国内外建成新区站域步行系统案例分析第54-58页
    2.3 站域步行行为特性、特征及类型第58-64页
        2.3.1 站域步行行为类型第59-61页
        2.3.2 站域步行行为特性与特征第61-64页
    2.4 站域步行空间构成与网络属性第64-68页
        2.4.1 站域步行空间构成第64-66页
        2.4.2 站域步行网络属性第66-68页
    2.5 当前国内建成新区站域步行系统问题综述第68-71页
    2.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3 站域步行行为需求特性层级与评价指标选取第73-107页
    3.1 评价主体及站域步行行为需求特性第73-77页
        3.1.1 站域步行系统评价主体的确立第73页
        3.1.2 站域步行行为需求特性第73-76页
        3.1.3 站域步行行为需求特性层级及内涵第76-77页
    3.2 需求特性层级的相关影响要素关联第77-92页
        3.2.0 可达特性分级第78-83页
        3.2.1 安全特性分级第83-84页
        3.2.2 效率特性分级第84-88页
        3.2.3 舒适特性分级第88-89页
        3.2.4 愉悦特性分级第89-92页
    3.3 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赋予第92-104页
        3.3.1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第92-96页
        3.3.2 需求特性权重计算第96-103页
        3.3.3 权重结果分析第103-104页
    3.4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4 建成新区站域步行系统典型样本评价第107-169页
    4.1 金渝-金童路站域:建成新区站域步行系统典型样本第107-110页
        4.1.1 重庆城市发展背景与轨道交通概况第107-109页
        4.1.2 金渝-金童路站:作为典型建成新区样本第109-110页
    4.2 步行系统质量评价原则、流程及工作框架第110-113页
        4.2.1 评价原则第110-112页
        4.2.2 评价流程及工作框架第112-113页
    4.3 对评价客体(金渝-金童路站域步行系统)的探索性调研第113-127页
        4.3.1 调研方法和内容第113-114页
        4.3.2 对评价客体的空间分析第114-119页
        4.3.3 对评价客体的文献资料分析第119-120页
        4.3.4 对评价客体的图纸分析第120-127页
    4.4 对评价主体(步行者)的探索性调研第127-139页
        4.4.1 对评价主体的步行流量调查第127-130页
        4.4.2 对评价主体的步行路径追踪调查第130-137页
        4.4.3 对评价主体的参与性观察第137-139页
    4.5 金渝-金童路站域步行系统质量满意度调查第139-145页
        4.5.1 调查方法和内容第139-140页
        4.5.2 受访者基本属性及出行情况分析第140-142页
        4.5.3 满意度调查和访谈结果第142-145页
    4.6 金渝-金童路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综合对比与分析第145-167页
        4.6.1 站域步行系统可达评价第145-153页
        4.6.2 站域步行系统安全评价第153-157页
        4.6.3 站域步行系统效率评价第157-162页
        4.6.4 站域步行系统舒适评价第162-164页
        4.6.5 站域步行系统愉悦评价第164-165页
        4.6.6 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总结第165-167页
    4.7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5 建成新区站域步行系统优化设计策略第169-201页
    5.1 新区站域步行系统设计要点第169-175页
        5.1.1 对金渝-金童路站域步行系统的现状反思第169-171页
        5.1.2 步行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第171-172页
        5.1.3 需求层级与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素关联第172-175页
    5.2 宏观策略:构建以站点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格局第175-181页
        5.2.1 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第175-178页
        5.2.2 完善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步行换乘体系第178-179页
        5.2.3 把握新城新区协调建设的站域步行系统建设时序第179-181页
    5.3 中观策略:建立高效的步行网络和高品质的步行空间第181-192页
        5.3.1 提高站域地块内部步行道路密度第181-183页
        5.3.2 提高以站点为核心的步行路径直线性第183页
        5.3.3 保证充足的过街设施第183页
        5.3.4 整合利用步行人为高差第183-186页
        5.3.5 主干道人车分隔与生活性街道静稳化第186-188页
        5.3.6 设置步行友好的站域照明与标识系统第188-189页
        5.3.7 优化步行沿街界面及活动第189-192页
    5.4 微观策略:实现人性化的关键节点设计第192-195页
        5.4.1 站点出入口第192-193页
        5.4.2 过街空间第193-195页
    5.5 推动新城站域步行系统发展条件和途径第195-198页
        5.5.1 落实以步行为主体的站域规划思路第195-196页
        5.5.2 重视综合性大型商业开发对站域步行的促进作用第196-197页
        5.5.3 运用城市设计工具第197-198页
        5.5.4 融入当下成熟的设计数字工具第198页
    5.6 本章小结第198-201页
6 结语第201-205页
    6.1 研究结论第201-202页
    6.2 研究创新第202-203页
    6.3 思考展望第203-205页
致谢第205-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15页
附录第215-230页
    A 金渝站-金童路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大事年表(1997-2018)第215-217页
    B 相关代表性步行评价方法梳理表第217-221页
    C 轨道交通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专家版)第221-224页
    D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空间步行系统质量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网络问卷)第224-226页
    E 金渝-金童路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第226-229页
    F 金渝-金童路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现场访谈记录表第229-230页
    G 金渝-金童路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现场访谈记录表第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轨道交通站点短途交通衔接与空间对策研究
下一篇:C公司标准化动车组底架前端生产加工项目绩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