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轨道交通站点短途交通衔接与空间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7-43页
    1.1 研究缘起第17-18页
        1.1.1 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密度困境第17-18页
        1.1.2 短途交通:城市扩张需求和出行效率/成本的矛盾第18页
        1.1.3 空间问题:短途交通衔接空间第18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对象第18-20页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2.2 研究对象第19-20页
    1.3 基础概念第20-23页
        1.3.1 短途交通第20-22页
        1.3.2 交通衔接第22页
        1.3.3 共享交通第22-23页
        1.3.4 站点影响域和综合影响域第23页
    1.4 研究综述第23-29页
        1.4.1 一体化交通衔接理念第24-26页
        1.4.2 中微观交通衔接空间设计第26-27页
        1.4.3 交通衔接质量评价研究第27-29页
        1.4.4 小结第29页
    1.5 现状综述第29-39页
        1.5.1 国外短途交通衔接现状第29-34页
        1.5.2 国内短途交通衔接现状第34-39页
    1.6 研究方法第39-40页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40-43页
        1.7.1 研究内容第40-41页
        1.7.2 研究框架第41-43页
2 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短途交通第43-59页
    2.1 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与辐射第43-46页
        2.1.1 步行行为联系站点影响域第43-44页
        2.1.2 站点影响的局限性第44-45页
        2.1.3 短途交通的辐射范围第45-46页
        2.1.4 从站点影响域到站点综合影响域第46页
    2.2 短途交通发展特征与思路第46-49页
        2.2.1 短途交通的发展特征第46-49页
        2.2.2 短途交通的发展思路第49页
    2.3 短途交通的特点、构成与工具第49-55页
        2.3.1 短途交通工具类型与特征第49-52页
        2.3.2 短途交通的技术特点第52-54页
        2.3.3 短途交通系统构成要素第54-55页
    2.4 短途交通与城市时空第55-58页
        2.4.1 短途交通与出行时间关系第55页
        2.4.2 短途交通与城市空间关系第55-56页
        2.4.3 关键:短途交通衔接与时空间关系第56-58页
    2.5 小结:短途交通衔接补足轨道交通第58-59页
3 短途交通衔接与城市空间的关联响应第59-111页
    3.1 城市空间的效率发展需求第59-67页
        3.1.1 综合开发需求第59-63页
        3.1.2 立体发展需求第63-66页
        3.1.3 一体化设计需求第66-67页
    3.2 短途交通的衔接需求第67-72页
        3.2.1 衔接需求确定依据第67-68页
        3.2.2 衔接需求内容层级第68-71页
        3.2.3 “需求-空间”关联方式第71-72页
    3.3 硬件基础与规模布局第72-87页
        3.3.1 运能匹配与需求计算第72-75页
        3.3.2 设施布置与空间整合第75-83页
        3.3.3 停放组织与空间规模第83-86页
        3.3.4 环境应变与弹性设计第86-87页
    3.4 衔接效率与资源整合第87-104页
        3.4.1 出口设置与城市接合第87-89页
        3.4.2 可忍受理想衔接距离第89-95页
        3.4.3 心理距离与空间条件第95-99页
        3.4.4 发车间隔与规模调整第99-102页
        3.4.5 空间可读与引导标识第102-104页
    3.5 衔接安全与环境协调第104-108页
        3.5.1 交通安全与设施匹配第104-106页
        3.5.2 公共安全与环境设施第106-108页
    3.6 运营持续与空间管理第108-110页
    3.7 小结:衔接需求与城市空间的响应关系第110-111页
4 “站-步-车”一体化衔接空间设计第111-131页
    4.1 “站-步-车”一体化衔接模式的内涵第111-113页
    4.2 “站-步-车”一体化衔接模式的空间支撑第113-115页
        4.2.1 “空间-行为”支撑第113页
        4.2.2 衔接设施布置基本类型第113-115页
    4.3 技术路线与对策思路第115-116页
        4.3.1 设计程序技术路线第115-116页
        4.3.2 设计对策思路模型第116页
    4.4 “一体化”设计对策第116-130页
        4.4.1 步行辐射延长化第116-118页
        4.4.2 设施布局适应性第118-120页
        4.4.3 衔接过程连续性第120-126页
        4.4.4 心理距离最短化第126-127页
        4.4.5 空间利用综合性第127-129页
        4.4.6 空间设计差异性第129-130页
        4.4.7 衔接运营无缝化第130页
    4.5 小结:从模式建立到策略提出第130-131页
5 短途交通衔接实例分析应用第131-173页
    5.1 案例分析借鉴第131-151页
        5.1.1 香港沙田站(ShaTinStation)衔接空间解析第131-138页
        5.1.2 伦敦斯特拉特福德站(StratfordStation)衔接空间解析第138-143页
        5.1.3 东京葛西站(KasaiStation)衔接空间解析第143-147页
        5.1.4 名古屋荣站(SakaeStation)短途交通衔接空间解析第147-151页
    5.2 设计应用:重庆一号线大学城站短途交通衔接空间优化设计第151-172页
        5.2.1 衔接空间现状解析第153-158页
        5.2.2 上位规划及相关城市设计第158-159页
        5.2.3 衔接空间设计策略及分析第159-172页
        5.2.4 衔接空间设计总结第172页
    5.3 小结第172-173页
6 总结第173-177页
    6.1 研究结论第173-174页
    6.2 研究创新第174页
    6.3 研究思考与展望第174-177页
致谢第177-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5页
附录第185-191页
    A.附表第185-190页
        附表一:主要案例索引表第185-186页
        附表二:国内站点高峰小时进站/出站客流量统计第186-187页
        附表三:调查问卷表第187-190页
    B.案例三维模型第190-191页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区间近距穿越立交桩基施工力学效应研究
下一篇:城市建成新区轨道交通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及应用--以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金渝-金童路站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