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3.1 内容安排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13页 |
1.4.1 研究视角创新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3页 |
1.5 研究局限性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国外研究 | 第14-16页 |
2.1.1 企业金融化研究 | 第14页 |
2.1.2 信贷渠道对企业投资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2.1.3 企业影子银行化相关政策研究 | 第15-16页 |
2.2 国内研究 | 第16-18页 |
2.2.1 企业金融化产生原因研究 | 第16页 |
2.2.2 企业影子银行化对货币供给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2.2.3 基于信贷渠道角度解释企业投资波动研究 | 第17页 |
2.2.4 企业影子银行化对投资和生产效率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定义与衡量 | 第19-25页 |
3.1 企业影子银行化定义 | 第19页 |
3.2 企业影子银行化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3.3 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原因 | 第21-22页 |
3.3.1 经济发展的结果 | 第21页 |
3.3.2 对利润追逐和成本控制 | 第21页 |
3.3.3 企业价值最大化 | 第21-22页 |
3.4 企业影子银行化资产构成 | 第22页 |
3.5 企业影子银行化负债构成 | 第22-23页 |
3.6 企业影子银行化衡量 | 第23-25页 |
第四章 企业影子银行化模型分析 | 第25-31页 |
4.1 企业投资函数 | 第25-26页 |
4.2 企业影子银行化函数 | 第26-28页 |
4.3 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投资的渠道 | 第28-29页 |
4.4 货币政策环境变化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五章 企业影子银行化对投资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31-45页 |
5.1 样本选取及说明 | 第31-32页 |
5.2 实证检验 | 第32-33页 |
5.3 基于货币政策环境变化的进一步分析 | 第33-34页 |
5.4 企业影子银行化对投资的影响渠道分析 | 第34-40页 |
5.4.1 现金渠道分析 | 第34-36页 |
5.4.2 净现金流渠道分析 | 第36-38页 |
5.4.3 债务渠道分析 | 第38-40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40-45页 |
5.5.1 金融资产稳健性检验 | 第40-41页 |
5.5.2 再贷款稳健性检验 | 第41-42页 |
5.5.3 货币政策环境稳健性检验 | 第42-45页 |
第六章 基于不同企业性质的进一步分析 | 第45-55页 |
6.1 国有、民营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比较 | 第45-46页 |
6.2 货币政策环境变化对企业影子银行化和投资的影响 | 第46-48页 |
6.2.1 货币政策紧缩对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 | 第46-47页 |
6.2.2 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影子银行化对投资的影响 | 第47页 |
6.2.3 货币政策宽松对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 | 第47-48页 |
6.2.4 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影子银行化对投资的影响 | 第48页 |
6.3 国有、民营企业分类回归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6.4 不同企业性质影子银行化业务活动影响途径分析 | 第50-55页 |
6.4.1 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是通过再贷款影响投资 | 第50-52页 |
6.4.2 民营企业影子银行化是通过购买金融资产影响投资 | 第52-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5-58页 |
7.2.1 设置不同税率 | 第55-56页 |
7.2.2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56-57页 |
7.2.3 鼓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改革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