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视角下贾樟柯电影的身份叙事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叙事主体:个性化诉求 | 第17-28页 |
第一节 汾阳到世界的现实经历 | 第17-20页 |
一、成长历程 | 第18页 |
二、电影理论素养 | 第18-19页 |
三、创作背景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贾樟柯导演的“作者表述” | 第20-25页 |
一、第六代与新生代 | 第20-22页 |
二、作者论与作者表述 | 第22-25页 |
第三节 商业话语外的个性化表达 | 第25-28页 |
一、“好人”与“黄金” | 第26-27页 |
二、艺术性与商品性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叙事对象:非权力拥有者 | 第28-42页 |
第一节 县城青年 | 第28-32页 |
一、小武:传统“卫道士” | 第29页 |
二、崔明亮:理想主义青年 | 第29-31页 |
三、斌斌与小济:虚无的少年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被时代抛弃的人 | 第32-35页 |
一、下岗工人 | 第32-34页 |
二、文艺工作者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跨空间的流动者 | 第35-42页 |
一、外来务工人员 | 第35-37页 |
二、移民 | 第37-40页 |
三、游民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叙事内容:不确定的人生状态 | 第42-58页 |
第一节 追忆青春岁月 | 第42-45页 |
一、街道 | 第43-44页 |
二、流行歌曲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完整家庭神话的破灭 | 第45-50页 |
一、家庭神话的解构 | 第46-47页 |
二、渴求完整的家庭结构 | 第47-50页 |
第三节 “金钱至上”观念 | 第50-53页 |
一、提供虚妄的生存境况 | 第51页 |
二、践踏生命尊严 | 第51-52页 |
三、漠视情感教育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暴力滋生 | 第53-58页 |
一、隐性暴力 | 第53-54页 |
二、显性暴力 | 第54-58页 |
第四章 叙事风格:向诗意氛围进发 | 第58-68页 |
第一节 叙事视角:外来者 | 第58-61页 |
一、寻找妻子的韩三明 | 第59-60页 |
二、寻找丈夫的沈红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叙事结构:板块叙事与开放式结局 | 第61-63页 |
一、组合段叙事 | 第62-63页 |
二、开放式结局 | 第63页 |
第三节 叙事符号与创作标识 | 第63-68页 |
一、韩三明 | 第63-66页 |
二、城墙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