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4. 概念厘清 | 第14-15页 |
4.1 青少年电影的定义 | 第14-15页 |
4.2 “青少年”想象 | 第15页 |
5.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6. 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6.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中日青少年电影中对“青少年”想象的表现 | 第18-27页 |
1.1 中国:被教化的客体 | 第18-22页 |
1.1.1 成人制定梦想 | 第18-20页 |
1.1.2 成人压抑欲望 | 第20-21页 |
1.1.3 成人行为尝试 | 第21-22页 |
1.2 日本:多认知的主体 | 第22-27页 |
1.2.1 自我选择追求 | 第23-24页 |
1.2.2 自由两性情感 | 第24-25页 |
1.2.3 自毁式叛逆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中日青少年电影中对“青少年”想象的叙事建构 | 第27-42页 |
2.1 人物行动模式比较 | 第27-32页 |
2.1.1 主体与客体:个体升学VS同龄实践 | 第28-29页 |
2.1.2 帮助者:同龄人VS社会各界 | 第29-31页 |
2.1.3 敌对者:成人VS同龄人 | 第31-32页 |
2.2 角色塑造方式比较 | 第32-34页 |
2.2.1 中国:考试结束为终点的“时间性”方式 | 第32-33页 |
2.2.2 日本:道德观照为终点的“发展性”方式 | 第33-34页 |
2.3 叙事情节类型比较 | 第34-39页 |
2.3.1 中国:青少年与成人对抗的对立转换型 | 第35-37页 |
2.3.2 日本:青少年自我对抗的发现转换型 | 第37-39页 |
2.4 叙事环境特征比较 | 第39-42页 |
2.4.1 校园环境:学科教育VS综合教育 | 第39-40页 |
2.4.2 社会背景:时代符号VS社会百态 | 第40-41页 |
2.4.3 自然场景:江河湖海VS春夏风物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中日青少年电影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背景比较 | 第42-46页 |
3.1 创作主体背景比较 | 第42-44页 |
3.1.1 导演与教育关联性比较 | 第42页 |
3.1.2 导演拍摄与青少年相关作品数比较 | 第42-43页 |
3.1.3 导演风格比较 | 第43-44页 |
3.2 接受主体背景比较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造成两国电影中对“青少年”想象差异的多重语境原因 | 第46-53页 |
4.1 文化语境比较 | 第46-49页 |
4.1.1 中日传统文化:思想教化VS经世致用 | 第46-48页 |
4.1.2 中日教育观念:望子成龙VS望子独立 | 第48-49页 |
4.2 经济语境比较 | 第49-51页 |
4.2.1 中国:市场经济下的“怀旧青春” | 第49-50页 |
4.2.2 日本:繁荣后长期停滞下的百变青春 | 第50-51页 |
4.3 青少年相关政策比较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