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主次流轴向进气超紧凑燃烧室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注释表第16-17页
缩略词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超紧凑燃烧室燃烧组织原理第19页
    1.3 超紧凑燃烧室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6页
        1.3.1 主流轴向次流径向进气超紧凑燃烧室的研究第19-24页
        1.3.2 主次流轴向进气超紧凑燃烧室的研究第24-2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超紧凑燃烧室数值计算方法及几何模型第28-38页
    2.1 基本控制方程第28-29页
        2.1.1 质量守恒方程第28页
        2.1.2 动量守恒方程第28-29页
        2.1.3 能量守恒方程第29页
        2.1.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第29页
    2.2 湍流模型第29-31页
        2.2.1 Realizablek-?模型第29-31页
        2.2.2 近壁区处理第31页
    2.3 燃烧模型第31-32页
    2.4 辐射换热模型第32页
    2.5 性能及工况参数第32-34页
        2.5.1 燃烧效率第32-33页
        2.5.2 总压损失系数第33页
        2.5.3 出口温度场分布第33页
        2.5.4 污染物排放第33-34页
        2.5.5 当量比定义第34页
    2.6 几何模型第34-38页
        2.6.1 总体结构第34-35页
        2.6.2 基准凹腔结构1与倾斜凹腔结构第35-36页
        2.6.3 基准凹腔结构2与上扬进气孔结构第36页
        2.6.4 环前-环顶与环前-环后双通道进气凹腔结构第36-37页
        2.6.5 节流盘结构第37-38页
第三章 凹腔宽度及倾斜凹腔对燃烧室性能影响的研究第38-58页
    3.1 CFD模型验证第38-41页
        3.1.1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第38-39页
        3.1.2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第39-40页
        3.1.3 网格独立性验证第40-41页
    3.2 凹腔宽度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第41-47页
        3.2.1 二次流流量及压力分布第41-43页
        3.2.2 旋流涡流强度第43-44页
        3.2.3 燃烧效率及排放第44-45页
        3.2.4 出口速度分布第45-46页
        3.2.5 宽当量比范围内不同凹腔宽度燃烧性能比较第46-47页
    3.3 单向后倾前倾凹腔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第47-52页
        3.3.1 二次流流量及压力分布第48-49页
        3.3.2 凹腔内速度分布第49-50页
        3.3.3 出口温度分布第50-51页
        3.3.4 出口速度分布第51-52页
        3.3.5 燃烧效率及排放性能第52页
    3.4 双向倾斜凹腔对燃烧性能影响研究第52-55页
        3.4.1 二次流流量及压力性能第52-53页
        3.4.2 旋流强度对比第53-54页
        3.4.3 出口温度分布第54页
        3.4.4 燃烧效率第54-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四章 二次流进气方向对燃烧室性能影响的研究第58-82页
    4.1 二次流径向角度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第58-64页
        4.1.1 内外环流量及压力损失第58-59页
        4.1.2 旋流强度第59-60页
        4.1.3 燃烧效率及排放第60-61页
        4.1.4 温度场分布第61-64页
        4.1.5 出口速度分布第64页
    4.2 不同当量比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第64-71页
        4.2.1 流量及总压恢复系数第65-66页
        4.2.2 燃烧效率及排放第66-67页
        4.2.3 温度场分布第67-70页
        4.2.4 出口速度分布第70-71页
    4.3 二次流轴向进气角度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第71-77页
        4.3.1 流量及压力损失第72页
        4.3.2 旋流涡流强度及燃烧效率第72-75页
        4.3.3 温度场分布第75-77页
        4.3.4 出口速度分布第77页
    4.4 二次流进口与燃烧凹腔顶部距离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第77-80页
        4.4.1 压力损失及燃烧性能第77-78页
        4.4.2 旋流涡流燃烧强度第78-79页
        4.4.3 温度场分布第79-80页
        4.4.4 出口速度分布第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环前-环顶及环前-环后双通道进气对燃烧室性能影响研究第82-96页
    5.1 环前-环顶及环前-环后双通道二次流进气对燃烧性能影响第82-87页
        5.1.1 二次流流量与压力分布第82-83页
        5.1.2 旋流强度及燃烧效率第83-85页
        5.1.3 温度场分布第85-87页
        5.1.4 出口速度分布第87页
    5.2 不同总当量比基准模型与环前-环后进气模型燃烧性能对比第87-91页
        5.2.1 二次流流量及压力损失第87-89页
        5.2.2 燃烧效率及排放性能第89-90页
        5.2.3 出口温度分布第90-91页
    5.3 节流盘对二次流流量及燃烧性能的影响第91-94页
        5.3.1 二次流量与压力分布第91-92页
        5.3.2 旋流涡流强度第92-93页
        5.3.3 出口温度分布第93-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六章 初步试验系统设计及方案第96-102页
    6.1 试验系统第96页
    6.2 试验段及试验件第96-98页
    6.3 测量系统第98-99页
    6.4 试验方案初步设计第99-102页
        6.4.1 试验工况第99-100页
        6.4.2 冷态试验第100页
        6.4.3 热态试验第100页
        6.4.4 旋流强度试验第100-10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6页
    7.1 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第102-104页
        7.1.1 凹腔宽度及后倾结构对燃烧室性能影响第102页
        7.1.2 二次流进气方向对燃烧室性能影响第102-103页
        7.1.3 环前-环顶环前-环后进气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第103-104页
        7.1.4 主要研究结论第104页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建议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串联式TBCC发动机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复杂入口条件下超燃冲压发动机隔离段气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