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高校的概念及性质 | 第14-15页 |
1.3.2 高校体育的法律概念及构成要件 | 第15页 |
1.3.3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 第15-16页 |
1.3.4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归责 | 第16页 |
1.3.5 事故的处理 | 第16页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中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18-19页 |
2.1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 第18-19页 |
2.2 高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 第19页 |
3 校方在体育伤害中的法律安全义务分析 | 第19-22页 |
3.1 体育教师应尽的安全义务 | 第19-20页 |
3.2 对学生安全教育和督管方面应尽的安全义务 | 第20页 |
3.3 对学生危险行为的防制应尽的安全义务 | 第20页 |
3.4 对身体有特殊情况学生应尽到的安全义务 | 第20-21页 |
3.5 对受伤、患病学生救治应尽的安全义务 | 第21页 |
3.6 对学生的安全信息告知应尽的安全义务 | 第21页 |
3.7 对学校场地、设施安全应尽的安全义务 | 第21-22页 |
3.8 体育活动中对安全保卫应尽的安全义务 | 第22页 |
4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分析 | 第22-28页 |
4.1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具体分析 | 第22-24页 |
4.1.1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频数 | 第22-23页 |
4.1.2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性别差异 | 第23页 |
4.1.3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项目分析 | 第23页 |
4.1.4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部位分析 | 第23-24页 |
4.2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4.2.1 学生方面 | 第24-25页 |
4.2.2 教师的因素 | 第25-27页 |
4.2.3 器材方面 | 第27-28页 |
5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属和认定分析 | 第28-33页 |
5.1 目前高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司法运用依据 | 第28页 |
5.2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分析 | 第28-30页 |
5.2.1 过错责任原则 | 第29页 |
5.2.2 无过错责任原则 | 第29-30页 |
5.2.3 公平责任原则 | 第30页 |
5.3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认定分析 | 第30-33页 |
5.3.1 学校有责任的体育伤害事故 | 第30-31页 |
5.3.2 学校无责任的体育伤害事故 | 第31-32页 |
5.3.3 学生完全责任和第三方完全责任的体育伤害事故 | 第32-33页 |
5.3.4 混合型责任的体育伤害事故 | 第33页 |
6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分析 | 第33-35页 |
6.1 高校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现场一般应急处理 | 第33-34页 |
6.2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责任承担后的处理 | 第34-35页 |
6.2.1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司法运用依据 | 第34页 |
6.2.2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处理的原则 | 第34-35页 |
6.2.3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处理的方式 | 第35页 |
6.2.4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处理的赔偿范围 | 第35页 |
7 体育保险机制对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重要意义 | 第35-38页 |
7.1 体育保险机制体育伤害事故赔偿的重要性 | 第36-38页 |
7.1.1 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保障 | 第36页 |
7.1.2 对高校运动队队员的保障 | 第36-37页 |
7.1.3 对普通在校大学生的保障 | 第37页 |
7.1.4 学校购买专门的体育设施、设备保险 | 第37-38页 |
7.2 保险投入的出处建议 | 第38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38-39页 |
8.1 结论 | 第38-39页 |
8.2 建议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件一:问卷信效度专家访谈表 | 第42-43页 |
附件二:专家访谈提纲 | 第43-44页 |
附件三:教师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附件四:学生调查问卷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