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恶臭假单胞菌1-氨基环丙烷-1-羧酸及乙烯趋化性对其在小麦根际定殖的影响

致谢第4-9页
摘要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述第11-12页
        1.1.1 植物根际促生菌第11页
        1.1.2 PGPR在农作物中的应用效果第11-12页
        1.1.3 PGPR在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12页
    1.2 植物的抗逆机理第12-13页
    1.3 植物乙烯生物合成路径第13-14页
    1.4 恶臭假单胞菌及其趋化特性第14-16页
        1.4.1 恶臭假单胞菌第14页
        1.4.2 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第14页
        1.4.3 AcdS在PGPR与植物互作中的作用第14-15页
        1.4.4 1-氨基环丙烷-1-羧酸及乙烯作为趋化物质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 趋化信号传导途径第16-18页
        1.5.1 细菌趋化信号通路第16-17页
        1.5.2 甲基受体趋化蛋白(MCPs)结构及功能概述第17-18页
    1.6 亲本接合转化方法第18-19页
    1.7 本实验研究意义及内容第19-20页
    1.8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ecp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1-24页
    2.1 生物信息学结构预测第21页
    2.2 预测结果分析第21-23页
        2.2.1 同源建树分析第21-22页
        2.2.2 跨膜结构域分析第22页
        2.2.3 信号结构域分析第22-23页
        2.2.4 配体结合结构域分析第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构建恶臭假单胞菌乙烯趋化受体突变菌株第24-45页
    3.1 实验材料第24-25页
        3.1.1 菌种及质粒第24页
        3.1.2 主要仪器第24页
        3.1.3 主要试剂第24-25页
        3.1.4 培养基及溶液配方第25页
    3.2 实验方法第25-37页
        3.2.1 上下游同源臂融合片段的获得第25-28页
        3.2.2 同源重组质粒pEX18Gm-F的获得第28-31页
        3.2.3 恶臭假单胞菌Gm耐受浓度探究第31页
        3.2.4 突变菌株筛选与PCR验证第31-33页
        3.2.5 突变体菌株Southernblot验证第33-37页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7-44页
        3.3.1 上下游同源片段的获得及纯化后检测结果第37页
        3.3.2 融合片段的获得及纯化检测结果第37-38页
        3.3.3 质粒pEASYbluntE1-F的构建结果第38-39页
        3.3.4 融合片段测序及比对结果第39页
        3.3.5 同源重组质粒pEX18Gm-F的构建结果第39页
        3.3.6 恶臭假单胞菌Gm耐受浓度测定结果第39-40页
        3.3.7 单交换子的筛选验证结果第40-42页
        3.3.8 突变体菌株的筛选与PCR验证结果第42页
        3.3.9 突变体菌株Southernblot验证结果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功能回补菌株及空载对照菌株的构建第45-56页
    4.1 实验材料第45页
        4.1.1 菌种及质粒第45页
        4.1.2 主要试剂第45页
        4.1.3 主要仪器第45页
    4.2 实验方法第45-51页
        4.2.1 乙烯趋化受体基因的克隆第45-47页
        4.2.2 功能回补质粒pBBR-ecp的构建第47-49页
        4.2.3 乙烯趋化受体突变菌株(UW4-ecp-)Kan耐受浓度探究第49-50页
        4.2.4 功能回补菌株(UW4-ecp-+pBBR-ecp)的构建第50页
        4.2.5 空载对照菌株(UW4-ecp-+pBBR1MCS2)的构建第50-51页
    4.3 实验结果第51-55页
        4.3.1 乙烯趋化受体基因的克隆结果第51页
        4.3.2 乙烯趋化受体基因的保存及测序结果第51-52页
        4.3.3 功能回补质粒pBBR-ecp的构建结果第52-53页
        4.3.4 UW4-ecp-菌株Kan耐受浓度测定结果第53页
        4.3.5 功能回补菌株的筛选与验证结果第53-54页
        4.3.6 空载对照菌株的筛选与验证结果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趋化功能及比生长速率验证第56-62页
    5.1 实验材料第56-57页
        5.1.1 菌种及质粒第56页
        5.1.2 培养基配方第56页
        5.1.3 主要试剂第56页
        5.1.4 主要仪器第56-57页
    5.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5.2.1 各菌株乙烯趋化能力验证第57-58页
        5.2.2 各菌株对强趋化物趋化能力验证第58页
        5.2.3 各菌株比生长速率比较第58页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8-61页
        5.3.1 各菌株乙烯趋化能力验证第58-59页
        5.3.2 各菌株趋化能力验证第59-60页
        5.3.3 比生长速率分析结果第60-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不同菌剂在小麦根际定殖量测定及其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第62-68页
    6.1 实验材料第62-63页
        6.1.1 实验菌种第62页
        6.1.2 培养基及溶液配方第62页
        6.1.3 设备仪器第62-63页
    6.2 实验方法第63-65页
        6.2.1 小麦生物量测定第63页
        6.2.2 小麦根际微生物定殖量测定第63-65页
    6.3 实验结果第65-66页
        6.3.1 不同菌剂对小麦根部生物量的影响第65-66页
        6.3.2 不同菌剂在小麦根际定殖量测定结果第66页
    6.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总结与讨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ABSTRACT第75-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IFITM通过与ABHD16A相互作用抑制乙型脑炎病毒研究
下一篇: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参与蜡样芽孢杆菌0-9生物膜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