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概述 | 第16-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小城镇概念 | 第16页 |
2.1.2 绿地及城市绿地系统概念 | 第16-17页 |
2.1.3 小城镇绿地系统概念 | 第17页 |
2.1.4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概念 | 第1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2.1 系统论 | 第17-18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8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3 绿地分类与布局 | 第19-21页 |
2.3.1 绿地分类 | 第19-20页 |
2.3.2 绿地布局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3 GI理论主要内容及相关实践研究 | 第22-38页 |
3.1 GI概念及发展历程分析 | 第22-24页 |
3.1.1 GI概念 | 第22页 |
3.1.2 GI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3.2 GI基本构成及内容 | 第24-25页 |
3.3 GI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3.3.1 保持生物多样性 | 第25页 |
3.3.2 空间功能复合型与多样性 | 第25页 |
3.3.3 适合多尺度规划 | 第25页 |
3.3.4 平衡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效益 | 第25-26页 |
3.4 GI规划实施原则 | 第26-27页 |
3.4.1 保证连通性,连接是关键 | 第26页 |
3.4.2 实施主动性规划 | 第26页 |
3.4.3 针对土地的弹性规划 | 第26页 |
3.4.4 提出愿景,保证实施 | 第26-27页 |
3.5 GI规划一般步骤 | 第27-28页 |
3.5.1 Mc Donald,L.四步法 | 第27页 |
3.5.2 ECOTEC五步法 | 第27页 |
3.5.3 弗罗里达/马里兰方法 | 第27-28页 |
3.6 GI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关系 | 第28页 |
3.7 GI规划案例分析及启示 | 第28-37页 |
3.7.1 纳什维尔城市GI规划案例分析 | 第28-34页 |
3.7.2 香港GI规划案例分析 | 第34-36页 |
3.7.3 案例启示 | 第36-37页 |
3.8 小结 | 第37-38页 |
4 黑龙江省庆安县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 第38-45页 |
4.1 庆安县概况 | 第38-41页 |
4.1.1 自然地理状况 | 第38-39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41页 |
4.1.3 环境保护情况 | 第41页 |
4.2 庆安县绿地现状调查分析 | 第41-42页 |
4.3 绿地系统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 第42-43页 |
4.3.1 绿地空间分布不合理 | 第42-43页 |
4.3.2 绿地结构破碎化,缺乏整体性 | 第43页 |
4.3.3 绿地建设缺乏特色,没有地域性 | 第43页 |
4.3.4 绿地建设水平低,疏于管理 | 第43页 |
4.3.5 水体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 第43页 |
4.4 庆安县建设特点 | 第43-44页 |
4.5 小结 | 第44-45页 |
5 基于GI理论的庆安县绿地系统规划 | 第45-64页 |
5.1 基于GI理论的庆安县绿地系统规划的先进性 | 第45-46页 |
5.1.1 构建庆安县绿色网络空间,顺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 第45页 |
5.1.2 倡导主动性规划,完善庆安县土地利用模式 | 第45页 |
5.1.3 实施弹性规划机制,适应庆安县快速发展形势 | 第45页 |
5.1.4 平衡庆安县土地开发综合效益 | 第45-46页 |
5.2 庆安县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 第46页 |
5.2.1 规划目标 | 第46页 |
5.2.2 规划指标 | 第46页 |
5.3 基于GI理论的庆安县绿地分类 | 第46-49页 |
5.3.1 绿地分类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5.3.2 绿地分类体系 | 第47-48页 |
5.3.3 绿地分类体系与GI网络三要素的衔接 | 第48-49页 |
5.4 基于GI理论的庆安县绿地系统布局策略 | 第49-59页 |
5.4.1 基于GI的庆安县绿地系统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5.4.2 基于GI理论的庆安县绿地适宜性布局 | 第50-59页 |
5.5 基于GI理论的庆安县树种规划 | 第59-60页 |
5.5.1 基本原则 | 第59页 |
5.5.2 树种确定 | 第59-60页 |
5.6 基于GI理论的庆安县绿地系统规划程序 | 第60-62页 |
5.6.1 规划前期重视与相关利益者沟通 | 第61页 |
5.6.2 规划过程中增加评价与反馈机制 | 第61页 |
5.6.3 规划各个阶段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 第61-62页 |
5.6.4 规划程序总体框架 | 第62页 |
5.7 规划实施的建议策略 | 第62-63页 |
5.7.1 制度改进 | 第62-63页 |
5.7.2 公众传播 | 第63页 |
5.7.3 加强管理 | 第63页 |
5.8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