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园冶》掇山置石理论在苏州古典园林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13页
        1.2.1 古籍文献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1-13页
        1.2.3 国外研究概况第13页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框架第13-17页
        1.3.1 研究相关概念释义第13-14页
        1.3.2 研究主要内容第14-16页
        1.3.3 论文研究框架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1 文献综述第17页
        1.4.2 实地考察第17页
        1.4.3 实证分析第17页
        1.4.4 总结归纳第17-18页
2 研究基础第18-36页
    2.1 《园冶》掇山置石理论形成背景第18-22页
        2.1.1 掇山置石发展史略第18-20页
        2.1.2 掇山置石的文化根源第20-22页
    2.2 《园冶》与计成第22-23页
    2.3 《园冶》掇山置石理论概述第23-35页
        2.3.1 《园冶》掇山置石设计理法分析第23-25页
        2.3.2 《园冶》中的掇山类型第25-33页
        2.3.3 掇山与其他园林要素设计要点第33-35页
        2.3.4 《园冶》选石理论概述第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 苏州古典园林掇山置石调研概况第36-45页
    3.1 调研背景第36-37页
        3.1.1 苏州古典园林发展概述第36页
        3.1.2 苏州古典园林掇山置石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第36-37页
    3.2 苏州古典园林掇山置石调研概况第37-44页
        3.2.1 调研概况第37-39页
        3.2.2 调研成果第39-43页
        3.2.3 苏州古典园林现存掇山置石作品主要用材第43-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苏州古典园林掇山置石理法分析第45-65页
    4.1 苏州古典园林掇山理法分析第45-56页
        4.1.1 厅前掇山,自成山林第46-47页
        4.1.2 粉壁为纸,山为绘第47-48页
        4.1.3 模山范水,山水相依第48-51页
        4.1.4 野石点缀,嘉木成趣第51-52页
        4.1.5 拾级而上,登高远眺第52-54页
        4.1.6 蔚然高耸,意境深远第54-56页
    4.2 苏州古典园林置石理法分析第56-64页
        4.2.1 孤峰独立,寸石生情第56-57页
        4.2.2 顾盼有意,对望生辉第57-58页
        4.2.3 随意点染,野趣自成第58-59页
        4.2.4 镶隅抱角,宛自天然第59-61页
        4.2.5 山石花台,趣意盎然第61-62页
        4.2.6 曲岸断桥,相辅相成第62-64页
    4.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5 结论第65-67页
    5.1 研究结论第65-66页
        5.1.1 因地制宜,施法自然第65页
        5.1.2 老法新用,时宜得致第65页
        5.1.3 咫尺山林,意境深远第65-66页
    5.2 研究的不足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附录第69-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理论的庆安县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下一篇:城市中心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潍坊市中心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