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能源转型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1.3.1 能源转型概念的提出及早期应用简述 | 第14-15页 |
1.3.2 可持续能源转型指标相关研究简述 | 第15-17页 |
1.3.3 能源转型不确定性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3.4 能源转型研究方法与模型简述 | 第18页 |
1.3.5 能源转型路经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3.6 能源转型方面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我国能源转型基础与政策及国际经验借鉴分析 | 第25-43页 |
2.1 能源转型基础——我国清洁能源资源量及其可获得性分析 | 第25-31页 |
2.1.1 我国天然气资源量和可获得性 | 第25-27页 |
2.1.2 我国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潜力的总体分析 | 第27-29页 |
2.1.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分析 | 第29-31页 |
2.2 我国电力总需求简析及能源转型相关政策梳理分析 | 第31-35页 |
2.2.1 我国电力总需求简析 | 第31-32页 |
2.2.2 能源转型相关政策梳理分析 | 第32-35页 |
2.3 发达国家能源转型政策措施借鉴分析 | 第35-42页 |
2.3.1 美国能源转型政策措施 | 第35-37页 |
2.3.2 英国能源转型政策措施 | 第37-38页 |
2.3.3 德国能源转型政策措施 | 第38-39页 |
2.3.4 法国能源转型政策措施 | 第39-41页 |
2.3.5 日本能源转型政策措施 | 第41-42页 |
2.3.6 主要国家能源转型政策措施的借鉴分析 | 第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我国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与转型情景预测分析 | 第43-63页 |
3.1 我国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 第43-48页 |
3.1.1 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指标分析 | 第43-45页 |
3.1.2 以能源转型为目标的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分析 | 第45-48页 |
3.2 基于EAPI和ETI的我国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 第48-52页 |
3.3 基于EnergyPLAN模型的我国能源转型情景预测分析 | 第52-62页 |
3.3.1 EnergyPLAN模型简介与主要指标 | 第52-54页 |
3.3.2 我国未来发电系统情景设定 | 第54-57页 |
3.3.3 利用EnergyPLAN模型对我国能源转型情景的预测分析 | 第57-62页 |
3.4 本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62-63页 |
第4章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我国能源转型成本与减排分析 | 第63-82页 |
4.1 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排放的基本界定 | 第63-66页 |
4.1.1 生命周期电力成本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4.1.2 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全生命周期排放 | 第64-66页 |
4.2 成本与排放计算参数的设定 | 第66-70页 |
4.3 全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分析 | 第70-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基于能源系统规划模型的我国能源系统转型研究 | 第82-116页 |
5.1 能源规划模型描述 | 第82-103页 |
5.1.1 “终端用户需求”子模块 | 第83-89页 |
5.1.2 “交通运输”子模块 | 第89-91页 |
5.1.3 “制热和热电联产”子模块 | 第91-99页 |
5.1.4 “发电”子模块 | 第99-103页 |
5.2 成本计算和温室气体排放计算 | 第103-106页 |
5.3 能源转型路径情景设置和结果分析 | 第106-112页 |
5.4 能源转型路径政策建议 | 第112-11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
附录A 发电技术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 | 第132-137页 |
附录B 能源技术组合情景 | 第137-141页 |
附录C 社会经济参数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