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工艺过程优化分析及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饮用水水源污染状况 | 第12-13页 |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变化 | 第13-18页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第13-14页 |
·饮用水水质标准 | 第14-18页 |
·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所面临的问题 | 第18-25页 |
·饮用水处理工艺现状 | 第18页 |
·现有饮用水处理工艺对水源污染物的不适应性 | 第18-21页 |
·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混凝沉淀(澄清)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5-30页 |
·混凝机理 | 第25-26页 |
·絮凝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絮凝池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澄清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9-30页 |
·净水厂升级改造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1-32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2 混凝工艺中微涡旋形成机理分析 | 第34-70页 |
·混凝动力学分析 | 第34-44页 |
·胶体的稳定性 | 第34-35页 |
·颗粒接触碰撞动力 | 第35-37页 |
·絮体的尺度与密度 | 第37-39页 |
·混合机理 | 第39-41页 |
·混凝过程中的紊流与涡旋 | 第41-44页 |
·絮体接触碰撞的主要动力致因 | 第44页 |
·流体微团的运动分析 | 第44-60页 |
·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 | 第44-47页 |
·流体微团的变形与旋转分析 | 第47-51页 |
·应变率张量与粘性切应力张量的关系 | 第51-53页 |
·湍流流动中的附加切应力——雷诺应力 | 第53页 |
·湍流模式理论与微涡旋絮凝理论 | 第53-59页 |
·涡旋微尺度理论计算公式 | 第59页 |
·有效能量耗散与总能耗的关系 | 第59-60页 |
·沉淀理论 | 第60-61页 |
·澄清器中动力学分析 | 第61-63页 |
·澄清器中接触絮体形成特点 | 第61-62页 |
·悬浮层中颗粒的碰撞方程式 | 第62-63页 |
·成球絮凝与结团凝聚 | 第63页 |
·全流程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工艺原理 | 第63-68页 |
·全流程微涡旋观点 | 第63-64页 |
·全流程微涡旋水力澄清器的设想 | 第64页 |
·涡流混合器 | 第64-65页 |
·絮凝体的形成 | 第65页 |
·接触絮凝悬浮区所产生的微涡旋水力条件 | 第65页 |
·翼片斜板接触絮凝机理 | 第65-67页 |
·澄清器流态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本章创新点 | 第69-70页 |
3 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模型1)工艺参数 | 第70-86页 |
·药剂种类优化 | 第70-77页 |
·药剂的选择 | 第70-71页 |
·试验目的 | 第71-72页 |
·原水水质 | 第72页 |
·试验方法 | 第72-73页 |
·单独投加混凝剂对比分析 | 第73-75页 |
·联合投加混凝剂与助凝剂时的对比分析 | 第75-77页 |
·药剂种类优化分析 | 第77页 |
·艺流程 | 第77-78页 |
·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模型1)工艺参数 | 第78-84页 |
·混合器工艺参数 | 第78-79页 |
·涡流反应区工艺参数 | 第79-80页 |
·接触絮凝区工艺参数 | 第80页 |
·翼片斜板絮凝区工艺参数 | 第80-81页 |
·澄清与出水区工艺参数 | 第81-82页 |
·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模型1)工艺参数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模型1中试试验研究 | 第86-95页 |
·模型1中试试验装置系统 | 第86-87页 |
·模型1试验目的及条件 | 第87-88页 |
·试验目的 | 第87页 |
·原水水质 | 第87页 |
·混凝剂、助凝剂及投加量 | 第87-88页 |
·测定项目及仪器 | 第88页 |
·模型1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8-93页 |
·模型1接触絮凝悬浮层的形成 | 第88-91页 |
·模型1稳定状态下的出水效果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页 |
·模型1存在的问题 | 第93-95页 |
5 对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的改----模型2 | 第95-119页 |
·模型2构造及工艺参数 | 第95-106页 |
·模型2工艺流程 | 第95页 |
·混合器构造及工艺参数 | 第95-96页 |
·模型2翼片隔板絮凝区构造及工艺参数 | 第96-100页 |
·模型2翼片隔板絮凝区涡旋微尺度计算 | 第100-101页 |
·模型2接触絮凝悬浮反应区构造及工艺参数 | 第101-102页 |
·模型2接触絮凝悬浮反应区涡旋微尺度计算 | 第102-103页 |
·模型2小间距斜板沉淀区构造及工艺参数 | 第103页 |
·模型2污泥浓缩区构造及工艺参数 | 第103-104页 |
·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模型2)工艺参数 | 第104-106页 |
·模型2中试试验研究 | 第106-116页 |
·原水水质与投药量 | 第106页 |
·絮凝区涡旋微尺度变化情况分析 | 第106-107页 |
·小间距斜板接触絮凝作用分析 | 第107-108页 |
·小间距斜板能耗及间距优化理论分析 | 第108-112页 |
·模型2中试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2-115页 |
·模型2的集成与优化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本章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19-121页 |
·结论 | 第119-120页 |
·建议 | 第120-12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著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