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送达问题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3-14页 |
1.4.2 规范分析法 | 第14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1.4.4 实证分析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理论概述 | 第15-21页 |
2.1 民事诉讼送达界定 | 第15-17页 |
2.2 民事诉讼送达类型分析 | 第17-19页 |
2.2.1 根据送达方式不同 | 第17-18页 |
2.2.2 根据所处的民事诉讼阶段不同 | 第18页 |
2.2.3 根据诉讼文书内容的不同 | 第18-19页 |
2.3 民事送达的法理基础 | 第19-21页 |
2.3.1 程序公正理念 | 第19-20页 |
2.3.2 民事诉讼效率价值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民事诉讼送达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21-26页 |
3.1 直接送达的困境 | 第21-22页 |
3.1.1 “此处查无此人”情况频发 | 第21-22页 |
3.1.2 当事人人为制造送达困境 | 第22页 |
3.2 留置送达的困境 | 第22页 |
3.3 邮寄送达的困境 | 第22-23页 |
3.3.1 忽视送达方式顺位 | 第22-23页 |
3.3.2 未采用法院专递方式邮寄法律文书 | 第23页 |
3.3.3 送达瑕疵多 | 第23页 |
3.4 委托送达的困境 | 第23页 |
3.5 公告送达的困境 | 第23-25页 |
3.5.1 公告送达启动随意 | 第24页 |
3.5.2 公告期限长导致案件审理效率低 | 第24-25页 |
3.6 电子送达的困境 | 第25-26页 |
3.6.1 信息安全问题 | 第25页 |
3.6.2 当事人对电子送达的认可度不高 | 第25页 |
3.6.3 难以确认受送达人是否收悉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民事诉讼送达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4.1 立法原因 | 第26-27页 |
4.1.1 送达立法过于简单 | 第26页 |
4.1.2 缺乏明确的送达主体 | 第26-27页 |
4.1.3 细节规定欠缺 | 第27页 |
4.1.4 送达方式僵化 | 第27页 |
4.1.5 送达责任缺失 | 第27页 |
4.2 司法实践原因 | 第27-29页 |
4.2.1 送达形式化严重 | 第27-28页 |
4.2.2 法院公信力降低 | 第28页 |
4.2.3 送达司法资源有限 | 第28-29页 |
4.2.4 缺乏完善的送达体系 | 第29页 |
4.3 社会原因 | 第29-31页 |
4.3.1 案件数量激增 | 第29页 |
4.3.2 人口流动性强,法院送达难度大 | 第29-30页 |
4.3.3 社会信用缺失 | 第30页 |
4.3.4 部门利益割据 | 第30-31页 |
4.4 受送达人原因 | 第31-32页 |
第五章 突破民事诉讼送达困境的对策 | 第32-41页 |
5.1 完善民事送达相关立法 | 第32-35页 |
5.1.1 转变立法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5.1.2 完善现有送达制度的立法内容 | 第33-35页 |
5.2 提高送达效率 | 第35-36页 |
5.2.1 合理高效利用司法资源 | 第35页 |
5.2.2 建立信息化送达平台 | 第35-36页 |
5.3 优化送达方式及其内容 | 第36-39页 |
5.3.1 现有送达方式内容的完善 | 第36-38页 |
5.3.2 新增法定送达方式 | 第38-39页 |
5.4 建立健全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 第39页 |
5.5 建立送达责任追究机制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