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约车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网约车及其运营模式分析 | 第16-22页 |
(一)网约车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网约车运营模式分析 | 第17-18页 |
(三)网约车产生及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22页 |
1.共享经济理论推动 | 第18-19页 |
2.市场充分自由竞争的表现 | 第19-20页 |
3.公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 第20-22页 |
二、我国对网约车的监管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30页 |
(一)我国网约车监管的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1.网约车监管的探索阶段 | 第22-23页 |
2.网约车监管的发展阶段 | 第23-24页 |
(二)我国网约车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1.监管模式不符合共享经济发展理念 | 第25-26页 |
2.网约车监管立法不完善 | 第26-27页 |
3.网约车监管重准入、轻过程管理 | 第27-28页 |
4.网约车监管配套措施不完善 | 第28页 |
5.网约车监管机构较多、监管责任划分不明 | 第28-30页 |
三、国外网约车监管制度考察及启示 | 第30-38页 |
(一)国外网约车监管模式考察 | 第30-33页 |
1.美国监管模式考察 | 第30-32页 |
2.英国监管模式考察 | 第32页 |
3.法国监管模式考察 | 第32-33页 |
4.新加坡监管模式考察 | 第33页 |
(二)国外网约车监管制度启示 | 第33-38页 |
1.网约车监管模式应根据客运行业发展情况制定 | 第34页 |
2.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应适当 | 第34-35页 |
3.以网约车平台监管责任制度进行监管 | 第35-38页 |
四、我国网约车监管的考量因素 | 第38-46页 |
(一)监管之基础理论分析 | 第38-40页 |
1.市场存在的固有缺陷 | 第38页 |
2.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 | 第38-39页 |
3.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必然要求 | 第39-40页 |
(二)网约车监管原则分析 | 第40-41页 |
(三)网约车监管对象之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1.将网约车车辆及其驾驶员作为监管对象 | 第41页 |
2.将网约车平台作为监管对象 | 第41-42页 |
(四)网约车监管模式之比较分析 | 第42-46页 |
1.政府监管 | 第42-43页 |
2.自律监管 | 第43-44页 |
3.多元化混合监管 | 第44-46页 |
五、我国网约车监管的优化建议 | 第46-56页 |
(一)创新网约车监管理念 | 第46-47页 |
(二)完善网约车行业现有立法 | 第47-50页 |
1.减少对网约车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 | 第47-48页 |
2.完善保险保障机制 | 第48-50页 |
(三)建立多元、立体化监管体系 | 第50-53页 |
1.建立立体化监管格局 | 第50-52页 |
2.建立多元化监管布局 | 第52-53页 |
(四)强化网约车监管责任 | 第53-56页 |
1.明确网约车的监管部门及其职责 | 第53-54页 |
2.加强网约车平台及行业协会的监管责任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