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11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一、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 第13-2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STEM教育内涵 | 第14-16页 |
(三)STEM教育提出背景 | 第16-17页 |
(四)STEM教育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五)STEM课程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六)STEM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 | 第20-22页 |
二、STEM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7-3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7页 |
二、设计构思 | 第27-28页 |
三、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 第28-30页 |
(一)学校 | 第28-29页 |
(二)教师 | 第29-30页 |
(三)班级和学生 | 第30页 |
(四)课堂教具 | 第30页 |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30-33页 |
(一)STEM课程授课教师的访谈 | 第30-31页 |
(二)笔者自身的观察和记录 | 第31-32页 |
(三)网上资料搜集和文献调研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小学STEM教学过程模型设计研究 | 第33-41页 |
一、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点 | 第33-35页 |
(一)侧重数学和科学的学习 | 第33页 |
(二)利用工程实践创设STEM教育的真实问题情境 | 第33页 |
(三)秉承构建主义价值观和发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 第33-34页 |
(四)学科的整合 | 第34-35页 |
二、STEM教学过程模型设计 | 第35-38页 |
(一)课程分析 | 第36页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第36页 |
(三)课堂教具、资源的构思和设计 | 第36页 |
(四)学习内容设计 | 第36-37页 |
(五)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设计 | 第37-38页 |
三、STEM教育实证研究注意事项 | 第38-3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STEM教育案例实证研究 | 第41-51页 |
一、怎样开展小学阶段的STEM教育 | 第41-45页 |
(一)突出学生的课堂实践 | 第41-42页 |
(二)鼓励孩子们课上、课下主动使用STEM词汇和语言 | 第42-43页 |
(三)使用多种类、多功能的课堂教具 | 第43-44页 |
(四)规范孩子们随堂记录本的使用 | 第44页 |
(五)与孩子们的家庭共建开放式课堂 | 第44-45页 |
二、如何提升学生对STEM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 第45-47页 |
(一)整合性的学习方法 | 第45-46页 |
(二)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实践经历 | 第46-47页 |
(三)教师在STEM教育和学习中的角色 | 第47页 |
三、基于STEM教育的教师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 第47-49页 |
(一)掌握STEM相关学科知识 | 第47-48页 |
(二)创新的课堂教学能力 | 第48页 |
(三)掌握教育学范畴的知识 | 第48-49页 |
(四)健康的个人心理调节能力 | 第4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