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英国“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的课程设置研究--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导论第12-34页
    (一)研究缘由第12-15页
        1.高质量的职前教师教育成为国际趋势第12页
        2.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课程设置第12-13页
        3.我国职前教师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第13页
        4.职前教师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的研究有待加强第13-14页
        5.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中等PGCE课程设置具有可借鉴性第14-15页
    (二)概念界定第15-18页
        1.课程设置第15-16页
        2.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第16-17页
        3.中等PGCE课程第17-18页
    (三)文献综述第18-30页
        1.关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第18-21页
        2.关于职前教师专业型硕士课程设置的研究第21-23页
        3.关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第23-27页
        4.关于英国PGCE课程设置研究第27-29页
        5.关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PGCE课程设置研究第29页
        6.已有研究述评第29-30页
    (四)研究设计第30-34页
        1.研究目的第30页
        2.研究内容第30页
        3.研究方法第30-31页
        4.理论基础第31-32页
        5.研究步骤第32-34页
一、英国PGCE课程设置的形成第34-48页
    (一)形成背景第34-39页
        1.职前教师教育质量受到质疑第34-36页
        2.政府加强对教师教师教育的管理第36-38页
        3.理论基础第38-39页
    (二)形成过程第39-43页
        1.萌芽阶段(十九世纪末):日间训练学院第40页
        2.成长阶段(一战期间):大学培训部门第40-41页
        3.挫折阶段(二战后):地区培训组织第41页
        4.发展阶段(60——70年代):大学教育学院第41-42页
        5.完善阶段(21世纪以后):硕士级别认证第42-43页
    (三)现行课程样态第43-48页
        1.初等PGCE课程第43-44页
        2.中等PGCE课程第44-45页
        3.义务教育后PGCE课程第45-48页
二、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中等PGCE课程设置现状例举第48-72页
    (一)地理学科课程设置的目标第49-53页
        1.总目标:《教师标准》(2012)第49-52页
        2.具体目标:课程目标第52-53页
    (二)地理学科课程结构第53页
    (三)地理学科课程内容第53-60页
        1.专业实践模块第53-57页
        2.学科研究1模块第57-58页
        3.学科研究2模块第58-60页
    (四)地理学科课程实施第60-66页
        1.实施保障第60-62页
        2.实施过程第62-66页
    (五)地理学科课程评价第66-72页
        1.评价标准第66-68页
        2.评价主体第68-69页
        3.评价内容第69页
        4.评价方法第69-72页
三、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中等PGCE课程设置的实践效果第72-78页
    (一)培养了职前教师的领导力第72-73页
    (二)促进职前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的发展第73-74页
    (三)促进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第74-78页
四、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中等PGCE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第78-86页
    (一)课程目标的清晰性第78-79页
        1.维度的简化性第78页
        2.层次的递进性第78-79页
    (二)课程结构的整合性第79-80页
        1.突出专业实践第79-80页
        2.重视教育研究第80页
    (三)课程内容的现代性第80-81页
        1.学科的前沿性第80-81页
        2.内容的渗透性第81页
    (四)课程实施的个性化第81-84页
        1.组织的交替性第81-82页
        2.教学方式多样化第82页
        3.学习方式多样化第82-83页
        4.合作伙伴类型多样化第83-84页
        5.导师类型多样化第84页
    (五)课程评价的发展性第84-86页
        1.取向的主体性第84页
        2.方法的过程性第84-86页
五、反思与借鉴第86-94页
    (一)反思:我国职前教师专业型硕士课程设置问题成因第86-89页
        1.培养目标同质化第86-87页
        2.培养目标与培养机制的逻辑悖论第87页
        3.传统教师教育课程观的影响第87页
        4.合作保障机制不完善第87-88页
        5.对教师个体关注的缺失第88-89页
    (二)借鉴第89-94页
        1.在理念上,营造学术氛围第89页
        2.在目标上,加强学术与实践的融合第89-90页
        3.在结构上,模块化组织课程第90页
        4.在内容上,提供前沿性的课程内容第90-91页
        5.在实施过程中,完善培养机制第91-92页
        6.在评价上,倡导学生自我评价第92-94页
结语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附录第102-110页
后记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以学定教”的高师公共课课堂教学改进研究--以《教育概论》为例
下一篇:数学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西南地区师范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