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绵羊的起源 | 第13-18页 |
1.2.1 绵羊的祖先 | 第13-15页 |
1.2.2 绵羊的驯化和扩散路线 | 第15-18页 |
1.3 绵羊的遗传资源 | 第18-20页 |
1.3.1 世界绵羊品种概况 | 第18-20页 |
1.3.2 中国绵羊品种概况 | 第20页 |
1.4 遗传多样性 | 第20-24页 |
1.4.1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1.4.2 绵羊SNP芯片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3 绵羊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5 性染色体 | 第24-31页 |
1.5.1 性别决定类型 | 第24-27页 |
1.5.2 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区别 | 第27-28页 |
1.5.3 性染色体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6 选择分析 | 第31-37页 |
1.6.1 种群的遗传变异 | 第31-32页 |
1.6.2 群体大小与遗传多样性 | 第32-33页 |
1.6.3 选择信号及其类型 | 第33页 |
1.6.4 检测选择信号的方法 | 第33-36页 |
1.6.5 选择信号在绵羊中的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1.7 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 | 第37-41页 |
1.7.1 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 第37-38页 |
1.7.2 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 第38页 |
1.7.3 家畜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和方法 | 第38-39页 |
1.7.4 鉴定家畜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优先权 | 第39-41页 |
1.8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41-42页 |
第二章 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的一般模式 | 第42-8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2页 |
2.1.1 数据收集和下载 | 第43-44页 |
2.1.2 使用的软件及在线数据库 | 第44页 |
2.1.3 数据质量控制 | 第44-45页 |
2.1.4 重测序数据的变异检测 | 第45-46页 |
2.1.5 计算基因组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 | 第46-48页 |
2.1.6 计算种群分化和结构 | 第48页 |
2.1.7 核苷酸多样性及模式的分析 | 第48-50页 |
2.1.8 偏性别扩散分析 | 第50页 |
2.1.9 遗传漂变模型 | 第50-51页 |
2.1.10 选择性清除分析 | 第51-52页 |
2.2 结果和讨论 | 第52-83页 |
2.2.1 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 | 第52-53页 |
2.2.2 假常染色体区(PAR) | 第53-56页 |
2.2.3 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在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遗传分化中的对比 | 第56-67页 |
2.2.4 X染色体上核苷酸多样性的模式 | 第67-72页 |
2.2.5 多样性与基因距离的模式 | 第72-74页 |
2.2.6 不同遗传群体间的X/A核苷酸多样性的相对比率 | 第74-76页 |
2.2.7 遗传漂变 | 第76-77页 |
2.2.8 选择信号扫描 | 第77-83页 |
2.3 结论 | 第83-86页 |
第三章 绵羊遗传多样性保护优先权分析 | 第86-102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86-89页 |
3.1.1 数据收集、下载和质量控制 | 第86-87页 |
3.1.2 计算基因组多样性 | 第87-88页 |
3.1.3 计算遗传多样性保护优先权 | 第88-89页 |
3.2 结果 | 第89-97页 |
3.2.1 基因组多样性 | 第89-95页 |
3.2.2 遗传多样性保护优先权 | 第95-97页 |
3.3 讨论 | 第97-101页 |
3.3.1 基因组多样性 | 第97-98页 |
3.3.2 品种保护优先次序 | 第98-101页 |
3.4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8页 |
附录 | 第118-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声明 | 第154-1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