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51页 |
1.1 大豆病毒病 | 第19-22页 |
1.2 大豆花叶病毒病 | 第22-36页 |
1.2.1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现与危害 | 第22-23页 |
1.2.2 大豆花叶病毒生物学特性 | 第23-25页 |
1.2.3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变异及寄主和非寄主抗性打破 | 第25-29页 |
1.2.4 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所编码蛋白 | 第29-32页 |
1.2.5 大豆花叶病毒综合防治策略 | 第32-36页 |
1.3 植物病毒防卫机制 | 第36-49页 |
1.3.1 抗病基因介导的抗性 | 第37-39页 |
1.3.2 源于病原物的抗病性 | 第39-43页 |
1.3.3 非寄主抗病性 | 第43-45页 |
1.3.4 植物激素介导的抗性 | 第45-46页 |
1.3.5 转录后基因沉默 | 第46-4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路线 | 第49-51页 |
第二章 重组SMV克服本氏烟非寄主抗性的发现与证据 | 第51-7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3-63页 |
2.1.1 植物材料及培养与毒源及接种方法 | 第53-54页 |
2.1.2 间接ELISA | 第54-55页 |
2.1.3 发病本氏烟SMV病毒粒体纯化及电镜观察 | 第55-56页 |
2.1.4 cDNA制备及常规DNA克隆技术 | 第56-60页 |
2.1.5 Real-time RT-PCR | 第60-61页 |
2.1.6 SMV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设计 | 第61-62页 |
2.1.7 核酸和蛋白序列分析 | 第62-63页 |
2.1.8 进化和重组分析 | 第63页 |
2.1.9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2.2.1 大豆花叶病毒分离物4278-1引起本氏烟出现皱缩和矮化症状 | 第63-64页 |
2.2.2 分离物4278-1属于SMV的证据 | 第64-66页 |
2.2.3 回收侵染本氏烟的分离物4278-1仍能侵染大豆和本氏烟 | 第66页 |
2.2.4 分离物4278-1基因组序列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66-68页 |
2.2.5 分离物4278-1基因组的5'端重组引起SMV变异和本氏烟非寄主抗性的打破 | 第68-71页 |
2.3 讨论 | 第71-75页 |
第三章 源于SMV的RNA干扰基因使本氏烟恢复对SMV的抗性 | 第75-10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6-83页 |
3.1.1 植物材料及培养与毒源及接种方法 | 第76-77页 |
3.1.2 序列分析 | 第77页 |
3.1.3 间接ELISA | 第77页 |
3.1.4 发病大豆NN1138-2病毒粒体纯化及SDS-PAGE | 第77页 |
3.1.5 cDNA制备及常规DNA克隆技术 | 第77-78页 |
3.1.6 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 | 第78-79页 |
3.1.7 本氏烟瞬时表达、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 第79-80页 |
3.1.8 TRIzol法提取植物总RNA及Northern blot | 第80-82页 |
3.1.9 Real-time RT-PCR | 第82页 |
3.1.10 植物组织GUS染色及酶活测定 | 第82-8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6页 |
3.2.1 抗SMV目的基因设计及表达验证 | 第83-85页 |
3.2.2 侵染性克隆pGreen-SMV-GUS侵染本氏烟验证 | 第85页 |
3.2.3 瞬时表达目的基因的本氏烟接种叶对pGreen-SMV-GUS的抗性 | 第85-88页 |
3.2.4 瞬时表达目的基因的本氏烟上位叶对pGreen-SMV-GUS的抗性 | 第88-91页 |
3.2.5 SMV分离物4278-1病毒粒体的纯化及病毒制剂接种浓度的选择 | 第91页 |
3.2.6 瞬时表达目的基因的本氏烟接种叶对分离物4278-1的抗性 | 第91-94页 |
3.2.7 瞬时表达目的基因的本氏烟系统叶对分离物4278-1的抗性 | 第94页 |
3.2.8 来自于本氏烟系统叶汁液回接鉴别寄主NN1138-2 | 第94-96页 |
3.3 讨论 | 第96-103页 |
第四章 RNA干扰基因S1介导的大豆发状根对强毒株系的广谱抗性 | 第103-12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4.1.1 植物材料与毒源 | 第104-105页 |
4.1.2 cDNA制备及常规DNA克隆技术 | 第105页 |
4.1.3 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及发根农杆菌 | 第105页 |
4.1.4 本氏烟瞬时表达及荧光观察 | 第105页 |
4.1.5 Real-time RT-PCR | 第105页 |
4.1.6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及阳性检测 | 第105-107页 |
4.1.7 病毒粒体纯化、SDS-PAGE及接种发状根 | 第107页 |
4.1.8 间接ELISA | 第10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8页 |
4.2.1 EV2-S1载体表达验证及EV2-S1抗病功能评估 | 第107-108页 |
4.2.2 发状根转化流程确立 | 第108-110页 |
4.2.3 转基因发状根验证 | 第110-111页 |
4.2.4 SMV侵染发状根体系的建立 | 第111-113页 |
4.2.5 在发状根中RNAi是抗SMV重要机制 | 第113页 |
4.2.6 抗SMV基因S1广谱性验证 | 第113-118页 |
4.3 讨论 | 第118-121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结论及创新点 | 第121-127页 |
5.1 全文讨论 | 第121-125页 |
5.2 全文结论 | 第125-126页 |
5.3 论文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9页 |
附录 | 第149-153页 |
附录1 本论文所涉及病毒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第149-151页 |
文章撰写情况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