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抗稻曲病QTL定位及抗/感品种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的表达谱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稻曲病研究进展第9-14页
        1.1.1 稻曲病的发现及分类地位第9页
        1.1.2 稻曲病的症状与危害第9-11页
        1.1.3 稻曲菌毒素第11页
        1.1.4 稻曲病菌的侵染循环第11-12页
        1.1.5 稻曲病接种第12-13页
        1.1.6 稻曲病菌的分级标准第13页
        1.1.7 稻曲病综合防控技术第13-14页
    1.2 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QTL定位作图群体第14-15页
        1.2.2 简单序列重复(SSR)第15页
        1.2.3 SSR标记在水稻中开发第15页
        1.2.4 SSR标记在水稻基因定位中的应用第15-17页
        1.2.5 水稻稻曲病抗性QTL研究进展第17页
    1.3 RNA-SEQ测序技术第17-20页
        1.3.1 RNA-Seq技术原理第18页
        1.3.2 RNA-Seq技术优势与不足第18-19页
        1.3.3 数字基因表达谱升级版(RNA-seq)第19页
        1.3.4 RNA-Seq技术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应用第19-20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水稻MR183-2抗稻曲病QTL定位第21-36页
    2.1 试验材料第21页
        2.1.1 供试水稻材料第21页
        2.1.2 稻曲球采集第21页
        2.1.3 SSR标记来源及引物第21页
    2.2 试验方法第21-24页
        2.2.1 水稻种植和管理第21-22页
        2.2.2 稻曲病分级标准第22页
        2.2.3 SSR基因型分析第22-24页
        2.2.4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检测第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34页
        2.3.1 表型分析第24-26页
        2.3.2 分子标记分析第26-27页
        2.3.3 遗传图谱构建第27-34页
        2.3.4 抗性QTL定位第34页
    2.4 讨论第34-35页
        2.4.1 自然诱发稻曲病发生第34-35页
        2.4.2 引物的多态性第35页
        2.4.3 QTL定位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第35页
    2.5 结论第35-36页
第三章 抗/感品种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的表达谱分析第36-8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3.1.1 试验材料第36页
        3.1.2 试验方法第36-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81页
        3.2.1 稻曲病菌接种水稻抗病IR28和感病LYP9的表型第41-43页
        3.2.2 水稻总RNA电泳检测第43页
        3.2.3 表达谱RNA测序前质量评估第43-46页
        3.2.4 测序评估第46-49页
        3.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49-50页
        3.2.6 GO富集分析第50-59页
        3.2.7 聚类分析抗病IR28和感病LYP9被P1菌株侵染后的表达谱第59-60页
        3.2.8 蛋白激酶(含受体蛋白激酶)参与了水稻抗稻曲病第60-66页
        3.2.9 病程相关基因(PR)参与了水稻抗稻曲病第66-71页
        3.2.10 植保素相关基因参与了水稻抗稻曲病第71-73页
        3.2.11 WRKY转录因子基因参与了水稻抗稻曲病第73-76页
        3.2.12 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76-79页
        3.2.13 qRT-PCR验证水稻抗稻曲病基因表达第79-81页
    3.3 讨论第81-83页
        3.3.1 病程相关基因蛋白(PR蛋白)可能在水稻与稻曲病菌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第81-82页
        3.3.2 植保素合成相关基因在抗稻曲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第82页
        3.3.3 抗稻曲病相关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第82-83页
        3.3.4 蛋白激酶在稻曲病菌侵染水稻早期扮演重要角色第83页
    3.4 结论第83-84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84-86页
    4.1 论文创新点第84页
    4.2 今后工作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5页
附录 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定量检测种子和土壤中稻曲病菌第95-109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作者简介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表达IbMIPS1和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及特性鉴定
下一篇:本氏烟中重组大豆花叶病毒的致病性,RNAi的反致病性和大豆中RNAi介导的大豆花叶病毒广谱抗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