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探究--以泰国拉廊府PHICHAI RATTANAKHAN学校高中汉语专业班教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页
    1.2 研究文献综述第10-11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2-14页
第二章 关于中泰汉语合作教学的分析第14-21页
    2.1 合作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应用方式第14-17页
        2.1.1 合作教学模式的理念第14页
        2.1.2 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式第14-16页
        2.1.3 汉语国际教育中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式第16-17页
    2.2 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现状及必要性分析第17-19页
        2.2.1 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现状第17-18页
        2.2.2 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必要性分析第18-19页
    2.3 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的优势与劣势第19-21页
        2.3.1 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的优势第19页
        2.3.2 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劣势第19-21页
第三章 PHICHAI RATTANAKHAN学校高中汉语专业班教学概况第21-27页
    3.1 该校的地理位置及概况第21-22页
        3.1.1 该校的地理位置第21页
        3.1.2 该校概况第21-22页
    3.2 该校高中汉语专业班课程设置情况概述第22页
    3.3 该校高中汉语专业班教材使用第22-23页
    3.4 该校中泰汉语教师情况调查第23-25页
    3.5 对该校高中汉语专业班教学对象的分析第25-27页
第四章 PHICHAI RATTANAKHAN学校高中汉语专业班合作教学分析第27-39页
    4.1 该校高中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模式现状第27-33页
        4.1.1 中泰汉语教师的教学计划第27-29页
        4.1.2 中泰汉语教师的教学分工第29页
        4.1.3 中泰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第29-33页
            4.1.3.1 泰国本土汉语教师教学模式第29-30页
            4.1.3.2 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模式第30-31页
            4.1.3.3 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模式第31-33页
    4.2 关于该校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模式的看法调查第33-34页
        4.2.1 外语部主任第33页
        4.2.2 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第33-34页
        4.2.3 前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第34页
        4.2.4 汉语专业班学生第34页
    4.3 该校高中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的优势第34-36页
        4.3.1 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第34-35页
        4.3.2 丰富课堂活动第35页
        4.3.3 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第35页
        4.3.4 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第35页
        4.3.5 便于中泰汉语教师互相学习第35-36页
    4.4 该校高中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第36-39页
        4.4.1 学生较依赖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第36页
        4.4.2 课堂纪律较为松散第36页
        4.4.3 出现重复教学的情况第36-37页
        4.4.4 教师在合作教学中角色定位不清第37页
        4.4.5 中泰汉语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估不统一第37-38页
        4.4.6 合作教学课时较少第38-39页
第五章 在PHICHAI RATTANAKHAN学校高中汉语专业班有效开展合作教学的策略第39-44页
    5.1 有效加强中泰汉语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合理分工第39-40页
    5.2 改进中泰教师合作教学的教学方法第40页
    5.3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40-41页
    5.4 利用游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第41-42页
    5.5 改变授课形式第42页
    5.6 增加合作教学模式的课时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6页
附录第46-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徽派语文的内涵、形成、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形象研究--以巴符州四本教科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