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2.1 重车重心高度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车辆-道岔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4 试验设计方法 | 第24-25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2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判标准 | 第28-42页 |
2.1 经典Nadal脱轨评判准则 | 第28-31页 |
2.1.1 脱轨系数评判标准 | 第28-29页 |
2.1.2 轮重减载率评判标准 | 第29-31页 |
2.2 国外脱轨评判标准及分析 | 第31-34页 |
2.2.1 北美 | 第31-32页 |
2.2.2 日本 | 第32-33页 |
2.2.3 欧洲 | 第33-34页 |
2.3 我国评判标准及其适应性分析 | 第34-37页 |
2.3.1 我国脱轨评判标准 | 第34-35页 |
2.3.2 脱轨系数限值的保守性 | 第35-36页 |
2.3.3 轮重减载率限值的不适应性 | 第36-37页 |
2.4 动态评判标准的提出 | 第37-40页 |
2.4.1 轮轨作用力分析 | 第37-38页 |
2.4.2 动态脱轨系数限度 | 第38-39页 |
2.4.3 动态轮重减载率限度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仿真试验工况设计 | 第42-70页 |
3.1 均匀试验设计 | 第42-50页 |
3.1.1 均匀设计基本原理 | 第42-45页 |
3.1.2 含定性因素的均匀设计原理 | 第45-49页 |
3.1.3 均匀试验设计步骤 | 第49-50页 |
3.2 因素及水平分析 | 第50-62页 |
3.2.1 车辆因素分析及其水平确定 | 第51-56页 |
3.2.2 线路条件分析及其水平确定 | 第56-58页 |
3.2.3 货物重量分析及其水平确定 | 第58-59页 |
3.2.4 货物重心纵向偏移量分析及其水平确定 | 第59-60页 |
3.2.5 车辆运行速度分析及其水平确定 | 第60-62页 |
3.3 试验方案设计 | 第62-69页 |
3.3.1 重车重心限制高度试验方案设计 | 第63-68页 |
3.3.2 重心超高时的区间运行限速试验方案设计 | 第68页 |
3.3.3 重心超高时的侧向过岔限速试验方案设计 | 第68-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货-车-轨(岔)系统随机振动分析 | 第70-98页 |
4.1 建立系统运动方程的原理 | 第70-75页 |
4.1.1 达朗贝尔原理 | 第70-72页 |
4.1.2 坐标变换原理 | 第72-75页 |
4.1.3 空间运动基本形式 | 第75页 |
4.2 建模假设条件与模型自由度 | 第75-76页 |
4.2.1 假设条件 | 第75-76页 |
4.2.2 模型自由度 | 第76页 |
4.3 重车系统运动方程 | 第76-91页 |
4.3.1 货物运动方程 | 第76-82页 |
4.3.2 车体运动方程 | 第82-85页 |
4.3.3 摇枕运动方程 | 第85-86页 |
4.3.4 侧架运动方程 | 第86-89页 |
4.3.5 轮对运动方程 | 第89-91页 |
4.4 轮轨(岔)关系分析 | 第91-96页 |
4.4.1 轮轨关系分析 | 第91-92页 |
4.4.2 轮岔关系分析 | 第92-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98-126页 |
5.1 仿真建模基础 | 第98-100页 |
5.1.1 SIMPACK建模的基本要素 | 第98-99页 |
5.1.2 SIMPACK建模的拓扑结构 | 第99-100页 |
5.2 货物-车辆-轨道动力学仿真建模 | 第100-111页 |
5.2.1 子部件建模 | 第101-103页 |
5.2.2 非线性力元的分析及处理 | 第103-109页 |
5.2.3 定义子部件间的铰接关系 | 第109-110页 |
5.2.4 载入外部激励 | 第110-111页 |
5.3 货物-车辆-道岔动力学仿真建模 | 第111-117页 |
5.3.1 变截面道岔的建模原理 | 第111-112页 |
5.3.2 变截面道岔的建模过程 | 第112-113页 |
5.3.3 构建道岔模型 | 第113-115页 |
5.3.4 耦合重车系统 | 第115-117页 |
5.4 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117-125页 |
5.4.1 货物-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118-123页 |
5.4.2 货物-车辆-道岔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123-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6 动力学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26-204页 |
6.1 重车重心限制高度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126-142页 |
6.1.1 不确定性因素最不利组合的确定 | 第126-132页 |
6.1.2 最不利组合试验工况的确定 | 第132-133页 |
6.1.3 重车重心限制高度的确定 | 第133-142页 |
6.2 重心超高时的区间运行限速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142-171页 |
6.2.1 不同重车重心高度时的区间运行限速仿真试验及结果 | 第142-170页 |
6.2.2 区间运行限速的确定 | 第170-171页 |
6.3 重心超高时的侧向过岔限速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171-201页 |
6.3.1 不同重车重心高度时的侧向过岔限速仿真试验及结果 | 第171-200页 |
6.3.2 车辆侧向过岔限速的确定 | 第200-201页 |
6.4 不同重车重心高度时车辆安全运行速度的确定 | 第201-20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02-204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204-208页 |
7.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204-206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206-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8页 |
附录A | 第218-22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26-23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