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中国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地方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苏州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文)第4-5页
摘要(英文)第5页
绪论第10-17页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7-22页
    一、概念界定第17-18页
        (一)城市公共交通第17页
        (二)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第17-18页
        (三)地铁系统、轻轨系统与有轨电车第18页
    二、理论基础第18-22页
        (一)公共产品理论第18-19页
        (二)TOD理论第19-20页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22页
第二章 苏州轨道交通发展现状第22-26页
    一、苏州轨道交通现状第22-23页
        (一)苏州轨道交通发展历程第22-23页
        (二)苏州轨道交通运营现状第23页
    二、苏州轨道交通特色第23-24页
        (一)建设进程快第23页
        (二)探索步伐先第23-24页
        (三)股权架构优第24页
        (四)乘客满意度高第24页
    三、苏州轨道交通远期规划第24-26页
        (一)建设远期规划第24-25页
        (二)运营目标展望第25-26页
第三章 苏州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第26-34页
    一、基本职能第26-28页
        (一)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保障资源公平分配第26-27页
        (二)防空战备功能第27页
        (三)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第27-28页
    二、协助城市空间拓展职能第28-30页
        (一)缩短城市“空间距离”,拓展居民活动半径第28-29页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功能合理布局第29-30页
        (三)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完成空间纵向拓展第30页
    三、辅助城市经济发展职能第30-32页
        (一)帮助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第30-31页
        (二)配套旅游业发展第31-32页
    四、其他职能第32-34页
        (一)促进环境保护第32页
        (二)提供就业岗位第32-33页
        (三)展示城市文化第33-34页
第四章 苏州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4-40页
    一、前期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不足第34-35页
        (一)线网规划管理不足第34-35页
        (二)服务配套设施不足第35页
    二、地下空间开发程度不高第35-36页
        (一)地下空间规划程度不够第35页
        (二)规划区域利用程度不高第35-36页
    三、与城市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不足第36-37页
        (一)与其他公共设施配合程度不高第36页
        (二)文化特色输出程度不够第36-37页
    四、资本模式灵活度不高第37-38页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8-40页
        (一)前期规划不充分第38页
        (二)空间利用意识不强第38页
        (三)城市资源配套不足第38-39页
        (四)社会资本引入不易第39-40页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实现情况及启示第40-45页
    一、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第40-43页
        (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第40-41页
        (二)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第41-43页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的启示第43-45页
        (一)科学定位城市轨道交通第43页
        (二)做好轨道交通前期规划第43页
        (三)统筹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第43-44页
        (四)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利益第44-45页
第六章 针对苏州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职能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第45-52页
    一、坚持科学预测,做好统筹规划第45-46页
        (一)坚持超前规划,配合发展第45页
        (二)合理设计运量,物尽其用第45-46页
        (三)考量建设进度,量入为出第46页
    二、优化空间开发,拓展城市维度第46-47页
        (一)合理利用地下资源,拓展地下功能第46-47页
        (二)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改善城市布局第47页
    三、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资源整合第47-48页
        (一)做好交通衔接配置第47-48页
        (二)完善文化展示平台第48页
        (三)增加交通一体化手段第48页
    四、尝试模式转变、降低财政支出第48-49页
        (一)转变建设投融资模式第48-49页
        (二)转变运营模式第49页
    五、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政策实施第49-52页
        (一)完善激励政策第50页
        (二)增加保障政策第50-51页
        (三)提高监管机制保障公共属性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后记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PP模式在轨道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以C市轨道项目为例
下一篇:海南航空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