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3d过渡金属复合物电子结构、氧化态周期律及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氧化态简介第10-11页
        1.1.1 氧化态概念发展第10页
        1.1.2 氧化态分析方法第10-11页
    1.2 “innocent”配体和“non-innocent”配体第11-12页
        1.2.1 “innocent”配体第11页
        1.2.2 “non-innocent”配体第11-12页
    1.3 研究对象选择及其背景第12-13页
    1.4 本课题拟解决问题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参考文献第14-18页
第二章 理论与计算方法第18-28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第18-21页
        2.1.1 Hohenberg-Kohn(HK)定理第18-19页
        2.1.2 Kohn-Sham(KS)方法第19-20页
        2.1.3 交换相关能近似方法第20-21页
    2.2 基组选择第21-23页
        2.2.1 斯莱特(Slater)型基组第22页
        2.2.2 高斯(Gaussian)型基组第22页
        2.2.3 劈裂价键基组第22页
        2.2.4 极化基组第22-23页
        2.2.5 弥散基组第23页
    2.3 相对论效应第23-24页
    2.4 本课题使用的计算软件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28页
第三章 3d过渡金属配合物[ML_2]~(2+)(M=Sc-Zn,L=2,6-二亚胺-吡啶)电子结构及氧化态周期律研究第28-46页
    3.1 研究背景第28-29页
    3.2 计算方法第29-30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30-39页
        3.3.1 [ML_2]~(2+)体系的几何构型和能量第30-34页
        3.3.2 [ML_2]~(2+)体系电子结构和氧化态分析第34-38页
        3.3.3 [ML_2]~(2+)分子构型化学成键分析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6页
第四章 3d金属催化剂[ML]~(2+)(M=Sc、Ti和Cr,L=2,6-二亚胺-吡啶)电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机理研究第46-58页
    4.1 研究背景第46-47页
    4.2 研究方法第47-49页
        4.2.1 计算细节第47-48页
        4.2.2 计算氢电极模型第48-4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9-53页
        4.3.1 化合物[ML]~(2+)的结构第49-50页
        4.3.2 CO_2在化合物[ML]~(2+)上催化还原的反应机理第50-52页
        4.3.3 催化剂[ScL]~(2+)中优势通道的还原反应机理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总结第58-60页
附录第60-98页
    附录1第60-96页
    附录2第96-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8-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氢氧化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鎓的合成及在制备SSZ-39分子筛中的应用
下一篇:具有大Stokes位移的水溶性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