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高技术产业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高技术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高技术产业的内涵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2.2.2 波特的菱形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反梯度推移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机遇 | 第25-33页 |
3.1 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3.1.1 产业规模 | 第25-26页 |
3.1.2 政府支持 | 第26-27页 |
3.1.3 产业结构布局 | 第27-29页 |
3.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机遇挑战 | 第29-32页 |
3.2.1 发展制约 | 第29-31页 |
3.2.2 发展机遇与挑战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 | 第33-43页 |
4.1 评价模型的整体框架 | 第33-34页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3页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4页 |
4.2 评价模型选择与构建 | 第34-36页 |
4.2.1 模型选择及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4.2.2 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36-42页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6-40页 |
4.3.2 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4.3.3 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分类评价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驱动因素分析 | 第43-51页 |
5.1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第43-46页 |
5.1.1 模型选择及设计思路 | 第43-45页 |
5.1.2 指标体系设计 | 第45-46页 |
5.2 实证分析 | 第46-50页 |
5.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6-47页 |
5.2.2 驱动因素分析 | 第47-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57页 |
6.1 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 第51-52页 |
6.1.1 优势产业及发展建议 | 第51-52页 |
6.1.2 特殊产业及发展建议 | 第52页 |
6.2 推动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 第52-56页 |
6.2.1 增强自主研发投入 | 第52-53页 |
6.2.2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 | 第53-54页 |
6.2.3 拓宽融资渠道 | 第54-55页 |
6.2.4 优化政府扶持政策 | 第55-5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