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冲渣水余热供热监控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集中供热监控系统的发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 冲渣水余热供热系统简介 | 第17-23页 |
2.1 换热站供热系统工艺 | 第17-20页 |
2.1.1 换热站供热系统工艺概述 | 第17-18页 |
2.1.2 热网与用户的连接方式 | 第18-19页 |
2.1.3 供热调节方式 | 第19-20页 |
2.2 冲渣水余热供热系统工艺 | 第20页 |
2.3 冲渣水余热供热监控系统 | 第20-22页 |
2.3.1 冲渣水余热供热监控系统功能 | 第21-22页 |
2.3.2 冲渣水余热供热监控系统的调节方式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冲渣水余热供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23-37页 |
3.1 冲渣水余热供热监控系统硬件平台构建 | 第23-24页 |
3.2 现场设备层 | 第24-26页 |
3.2.1 仪表部分 | 第24-25页 |
3.2.2 电动阀门 | 第25-26页 |
3.2.3 现场其他设备 | 第26页 |
3.3 基础自动化层 | 第26-27页 |
3.3.1 下位机PLC系统 | 第26页 |
3.3.2 上位机系统 | 第26-27页 |
3.4 系统软件概述 | 第27页 |
3.4.1 Step7软件与WinCC软件介绍 | 第27页 |
3.5 PLC程序设计 | 第27-32页 |
3.5.1 系统硬件及网络组态 | 第27-30页 |
3.5.2 程序设计 | 第30-32页 |
3.6 上位机程序设计 | 第32-36页 |
3.6.1 上位机的功能 | 第32-33页 |
3.6.2 人机界面组态 | 第33-34页 |
3.6.3 报警系统 | 第34-36页 |
3.6.4 数据记录与报表系统 | 第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冲渣水余热供热系统耦合分析与建模 | 第37-49页 |
4.1 用户室内温度与二次供、回水温度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4.2 二次供、回水温度耦合特性分析与换热器机理建模 | 第38-47页 |
4.2.1 二次供、回水温度耦合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4.2.2 换热器热交换过程概述 | 第40-41页 |
4.2.3 换热器热交换稳态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4.2.4 换热器热交换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42-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冲渣水余热供热耦合系统控制器设计 | 第49-65页 |
5.1 前馈解耦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第49-55页 |
5.1.1 不变性理论和前馈控制 | 第49-50页 |
5.1.2 前馈解耦原理 | 第50-52页 |
5.1.3 前馈解耦控制系统设计 | 第52-53页 |
5.1.4 仿真实验 | 第53-55页 |
5.1.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页 |
5.2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优化设计 | 第55-63页 |
5.2.1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6-58页 |
5.2.2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优化 | 第58-59页 |
5.2.3 ITEA指标 | 第59-60页 |
5.2.4 PID控制器参数优化 | 第60-61页 |
5.2.5 仿真实验 | 第61-63页 |
5.2.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页 |